中企出海熱的背景下,陜西企業再添一把火。
6月底,陜西港股上市的西部水泥(02233)發布公告稱,將旗下所有位于新疆的資產出售給海螺水泥(00914),并將獲得的16.5億元現金投入到非洲業務的建設中去。
公開信息顯示,這家低調的本土民企已在新疆布局14年。
01
16.5億:出清新疆資產
價值16.5億的資產包里包含什么?
公告中分為四筆交易共兩大內容:一是出售伊犁堯柏、霍城縣南崗西鑫礦業、新疆柏航環保三家新疆公司的控股權,二是出售位于田縣、墨玉縣、和田縣三個區域的資產包,包含物業、設備、采礦權等。
上述資產包中還包括350萬噸的水泥產能,結合公開資料看這已經是西部水泥在新疆所有的產能布局,此次出售意味著其完全退出新疆市場。
時間退回至2011年,西部水泥通過收購和田地區廠房,首次進軍新疆市場,并在隨后數年內持續加碼。2015年伊犁廠房全面投產;2020年在墨玉縣建成日產4500噸熟料水泥的生產線,這是當時已建成生產線中智能化水平最高、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一條……
直至此番出售前,新疆已經成為僅次于陜西2700萬噸(2700萬噸)的第二大產能基地,第三則為貴州(180萬噸)。
按通常對轉讓資產的印象,新疆資產似乎應當是西部水泥想要甩掉的“虧損包袱”,但事實卻剛好相反。
財務數據顯示伊犁堯柏水泥公司以及資產C、D,2023年的凈利潤(除稅后)總額為1.59億,2024年為1.21億。新疆柏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資產B是處于虧損狀態,2023年 、2024年累計虧損額(除稅后)分為997.23萬、463.51萬。
一增一減之間,上述資產包整體兩年時間內依然分別為西部水泥貢獻1.49億、1.16億元的利潤,并不是拖累。
再來說本次的接手方海螺水泥。其作為絕對的行業龍頭,2024年以11.25%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僅次于中國建材(03323)。此外海螺水泥還是西部水泥的第二大股東,這可以追溯至2015年,彼時海螺水泥通過參與配售和增持的方式,持股比例來到29%。
鑒于此,我們對出售新疆資產的分析是:
1:新疆地區在2024年起開始成為水泥企業爭奪的焦點地區。相關研報顯示2024年全國年度新投產熟料線11條,其中新疆新投產207.7萬噸,在各省份中排名第一。
2:海螺水泥在新疆地區此前布局較少,僅有一條2500噸/天的生產線,此番收購完成后則可以實現快速擴產。
在感慨西部水泥行事果斷之際,該公司也給出下一步規劃:出售事項所得款項用于償還本公司部分優先票據,重點是可以釋放營運現金流以支持該公司在非洲的擴張項目。
僅在出讓公告發布半個月后,7月中旬西部水泥在莫桑比克的合資公司宣布將在該國北部投資建設第三座水泥工廠,總投資額約 3500 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 2.5 億元)。
02
押注非洲:貢獻七成利潤
民營企業做出上述戰略決策的原因很直接——非洲業務更賺錢。
2024年,西部水泥在非洲的產品銷量為403萬噸,僅占集團總量的20%,卻貢獻了38%的營收,毛利潤達到70%。具體來看,非洲市場平均售價超過800元/噸,遠高于國內市場的292元/噸。在毛利率方面,中國工廠僅為44元/噸,而非洲地區則高達300元/噸以上。
另據年報數據,近些年西部水泥海外業務的營收增長迅速。
2020年僅為0.29億元,2024年就到達31.06億元,4年時間擴大107倍,其中多數由非洲地區增長貢獻,主要包括三個國家埃塞俄比亞、莫桑比克、剛果(金),累計建設產能970萬噸,占到海外布局的79.5%。
結合西部水泥在當地建設實際情況,我們總結出其在非洲展業的三個特點:
一是偏好政局穩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
單就人口增速而言,非洲市場的潛力不必多贅述,關鍵在于怎么獲得長線穩定的利潤回報。西部水泥的布局策略值得關注:
首先,其選擇的三個區域均為中企投資熱點,埃塞俄比亞和剛果(金)長期位列中非貿易前五,莫桑比克雖稍遜但近年增長迅速——中資對該國投資累計額已從2018年的18.7億美元增至2024年底的95億美元以上,年均復合增速約30%。目前,中國已成為莫桑比克最大投資來源國之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
其次,這三個國家均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此框架下,雙方享有政策、融資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便利。
二是因地制宜,多種方式擴張產能。
自2019年宣布進軍非洲市場以來,西部水泥就展現出非常務實的態度,體現在具體工作上就是收購+合資+直接投資三線并行。
合資公司層面:2019年子公司西部國際在莫桑比克成立合資公司,約定投資一條5000噸/日產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
收購層面:2025年收購剛果金的CILU公司,該公司擁有超過100年的經驗及強大的品牌知名度,是剛果(金)水泥市場的頂尖企業之一;
直接投資層面:該公司在烏干達取得當地唯一的大儲量石灰石資源,基于此將新設廠房與生產線,預計將于2025年底投產。
三是深度融入地方發展。
根據西部水泥的社會責任報告,其投資項目不僅帶來了生產設施,還配套支持了當地教育、醫療和交通發展,惠及學生超過8600名。相關項目直接創造了5050個本地就業崗位,其中非洲籍員工占比高達82%。僅在2024年,就新增本地就業崗位1800個,并間接帶動了運輸、物流等配套行業就業5000余人。
03
另辟蹊徑:陜企在非洲
不怕外國競爭對手,就怕另一個中國人進入同一市場。
這是如今部分出海的企業家間一個無奈的共識,西部水泥選擇押注非洲,或許正是有意避開這種局面。梳理水泥企業近年出海布局情況可見,中亞、東南亞市場備受青睞,而非洲的參與者相對較少。
以本次接手新疆資產的海螺水泥為例,早在本輪房地產周期前,海螺水泥便開始出海征程,首站選擇印尼落地3200噸水泥生產線后,2022年開始進軍中亞,于烏茲別克斯坦落地集延海螺水泥,但大部分產能基本圍繞東南亞版塊布局。
同為行業前三的華新水泥重點則在中亞地區,2024年后該公司相繼在贊比亞、南非、坦桑尼亞多起并購以及產能落地的消息,非洲業務布局顯著提速。
對此,西部水泥顯然有所考量。目前雙方并未有重復布局的區域。加之水泥“短腿”(運輸半徑小于300公里)的特性,區域企業會具有壟斷特征,后續兩家大概率都會在各自輻射的范圍內,取得不錯的成績。
另外隨著西部水泥業務逐次落地,陜西企業在非洲的形象也更為豐滿。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對非出口的主力仍是陜西的優勢產業,且雙方合作正逐步由簡單的貨物貿易轉向“產業輸出”。
以光伏產業為例,隆基綠能(601012)前期在非洲以銷售為主,產品已覆蓋38個國家,提供的高效光伏產品突破3GW。而在今年2月則有消息傳出其計劃在尼日利亞計劃建造價值76億歐元氫基綠色甲醇項目,推動地方能源綠色轉型。
再如特高壓、重卡產業鏈中,西電集團與埃及EGEMAC公司在本地設立合資企業西電EGEMAC公司建設地方大型輸變電項目;陜汽集團布局更加深入,2010年就成為中國重卡向非洲出口的第一品牌;2018年,陜汽阿爾及利亞組裝廠的建成投產……
當然我們同樣注意到,國企仍是對非出口的主力軍,陜西民企的參與度較低,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深化,這一局面將得到顯著改善。
行文至此回到對于西部水泥出海戰略的觀察,我們認為其展現出民營企業應有的洞察力與行動力,這為當下眾多民營企業如何應對經濟調整周期,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