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以僅占全國約2%的土地面積和7%的人口規模,創造了超過10%的GDP總量。7月23日,2025年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發布《2025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研究成果。
江蘇共有25個縣入圍百強縣,在前10名中占據6席并包攬前3位,分別是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
百強縣:2%挑起10%!
此次發布的報告重點關注“超強縣”“千億縣”、大城市周邊縣、陸地邊境縣、沿??h、工業大縣、農業強縣、文旅名縣等不同類型縣域發展特點和成果,系統評價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情況。
縣域經濟規模持續增長GDP由2015年的31.6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48.3萬億元;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縣域二產增加值達40%,產業結構基本形成二產和三產“雙輪驅動”格局。
報告指出,百強縣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以僅占全國約2%的土地面積和7%的人口規模,創造了超過10%的GDP總量;
百強縣是縣域經濟增長的“領頭雁”,以5%的縣域數量貢獻了縣域26.5%的GDP;
百強縣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貢獻縣域約30%的二產增加值及規上工業企業數量;
百強縣是科技創新的“試驗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全部縣域的40%;百強縣是富民強縣的“先鋒隊”,
百強縣農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先突破50%大關。
江蘇25個上榜,前10占6,包攬前3
研究指出,2025年賽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百強區域分布不均。百強縣東部地區占67席,中部地區占18席,西部地區占12席,東北地區僅占3席,東部地區優勢明顯。
整體呈現出“強縣強省”特征,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三省表現突出,分別占25席、15席和12席,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占6席,并包攬前3位。
江蘇、浙江、山東、福建、河北等省均已形成不同模式的百強梯隊。江蘇、山東兩省百強縣梯隊建設良好,江蘇省在前50位及后50位百強縣數量均存在明顯優勢,湖北省后50位百強縣爭先進位動力充足。浙江省、山東省頭部縣域競爭力強。
昆山蟬聯第1 江陰、張家港位列超強縣
2024年“千億縣”數量增加到62個,其中7個縣憑借經濟總量大、人口基數大、財政收入高、人均收入高、產業結構優、創新能力強、區域影響力大等特點發展成為“超強縣”。
截至2024年,共有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晉江市、慈溪市、長沙縣、義烏市7個“超強縣”。
GDP超900億元的準“千億縣”達到21個,800億元以上縣域數量超過100個,700億元以上縣域接近150個,競爭不斷加劇。
在今年的榜單中,昆山市繼續位列榜首,張家港市位列全國第三,常熟市位列全國第五,太倉市位列全國第八,以集體“冒尖”的形式彰顯了蘇州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和實力。
NO.1 昆山:最強縣級市闖出無數第一
昆山又被譽為“最強縣級市”。
一個縣級城市,持續爆發出高于城市能級的強大能量,昆山究竟強在何處?
這里闖出了無數“第一”:創辦全國首個自費開發區、成為全國首個GDP破5000億元縣級市、開通全國縣域首條全城穿越的地鐵線路。
這里“常走無人走過的路”:“拆筆記本”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鏈、布局元宇宙產業新賽道、憑空架起一條咖啡產業鏈……
這里集聚世界8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萬個外資項目,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創造了全國2%的進出口額。首創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首創舉辦外商獨資企業、率先實行綜保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改革……
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下,2024年,昆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80.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1.80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1144.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出口總額754.60億美元,增長3.8%。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46元,比上年增長4.6%。
NO.2 江陰:民營經濟是根基
回顧江陰的發展曲線,繼2007年、2010年、2016年、2019年先后突破四個千億大關后,于2024年高質量跨上了5000億元新臺階。
202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126.1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6%。繼昆山之后,江蘇迎來了第二座5000億縣級市,同時江陰也成為全國第二個GDP超過5000億元的縣級市。
作為“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江陰以制造業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可以說民營經濟是江陰發展的最大特色。
總體而言,江陰民營經濟呈現“778899”的特征,即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7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工業經濟總量、8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90%以上的就業人數和90%左右的企業數量。
產業家底蒸蒸日上,亦得益于江陰堅持“南征北戰、東西互搏”總戰略,加快構建了高端紡織服裝、金屬新材料、石化新材料3大千億級傳統產業脫胎換骨,高端裝備、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4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挑起大梁,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未來能源、空天技術、人工智能制造5個未來產業加快培育的“345”現代產業集群。2024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17.14億元,增長7.5%。
2024年,江陰實現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二十二連冠”,全年完成規上工業產值7523.8億元、增長5.0%。中國四大類500強企業總數達到42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累計62家,均位列全國同類城市第一。
NO.3 張家港市:港口城市的工業之路
曾經,張家港精神如同一把利刃,幫助這座城市斬斷荊棘。如今,這座城市依然從張家港精神中汲取信心,從現有優勢中獲取力量,堅定不移走穩走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
作為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近年來,張家港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破冰試水科技體制改革,深入實施“調高調輕調優產業結構三年行動計劃”“工業超萬億的實施方案”,持續深化智改數轉網聯,鼓勵支持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張家港現有1.7萬家工業企業、1660家規上工業企業。2024年,張家港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5638億元,智能高端裝備產業產值增長17%,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產值增長12.9%,特色半導體產業產值增長39.9%。
項目是“源頭活水”,一切盯著項目干。2024年,222個市級重大項目投資完成率達124%。招商引資發力顯效。成立駐北京、上海、深圳3個招商中心,實體化運作科技、產業、外資、人才4個招商工作專班,對接項目數358個,項目來港考察69個,完成簽約12個。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減稅降費退稅超60億元,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893億元……
2024年張家港市GDP3374億元,雖然與頭部2個“天花板”有著超過1700億元的巨大差距,但仍可列全國縣級市和縣域經濟第3強,經濟實力不亞于大部分地級市,人均GDP更是超過23萬元。
張家港的存在,向全國證明了江蘇第二梯隊的縣域實力同樣不俗。今年以來,張家港正加快形成冶金新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智能高端裝備、高端紡織、新能源5個千億級、若干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素材來源:江蘇新聞、昆山市政府網站、江陰市政府網站、張家港市政府網站、新華社、新華日報、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