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歷史上相愛相殺了上千年,但這次,他們居然要“世紀同框”,聯手搞個大新聞。
就在前不久,法國總統馬克龍跑到英國,跟新上任的首相斯塔默見了面。這可是法國元首17年來頭一回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面子給得足足的。兩人一拍即合,對外宣布:計劃在烏克蘭實現停火后,派出一支最多5萬人的英法部隊進駐烏克蘭。
你聽聽這名頭——“維和部隊”。說得好聽,是為了維護停火協議,保護烏克蘭的邊界穩定。這哪是去“維和”的,這分明是去“拱火”的。
所謂的“維和”,不過是把北約的軍事前沿,直接頂到俄羅斯的家門口。它的潛臺詞很清楚:普京,你別再往前走了,再走一步,你面對的就不光是烏克蘭人了,還有我們英法聯軍。這哪是維和,這是赤裸裸的軍事威懾。
馬克龍這幾年,嘴里一直念叨著一個詞:“歐洲戰略自主”。啥意思?就是覺得歐洲老跟著美國屁股后面跑,太沒面子了,也太不靠譜了。尤其是在特朗普那種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兒面前,歐洲覺得自己得有自己的武裝,得自己說了算。所以,這次拉上脫歐后急于尋找“存在感”的英國,本質上是想上演一出“歐洲防務自己扛”的大戲,順便給自己臉上貼金,爭當歐盟的老大。
更有意思的是,這兩個核大國這次還簽了個“核力量協調協議”。這姿態擺得很高,仿佛在對全世界說:看見沒?我們哥倆也能撐起歐洲的核保護傘,不一定非要靠美國。
當然,俄羅斯也不是嚇大的。克里姆林宮的回應簡單直接:想來可以,但只要你們的兵踏上烏克蘭的土地,那就不再是“維和人員”,而是直接參戰的敵對目標,別指望有任何國際法能保護你們。這話說的,夠硬氣。其實雙方心里都跟明鏡似的,這些年以“雇傭兵”名義偷偷參戰的西方軍人還少嗎?只不過這次,英法想把這層窗戶紙捅破,把事情擺到臺面上來。
對俄羅斯來說,停戰的唯一前提是安全得到保障,你這5萬大軍一來,安全感從何談起?
說完歐洲,咱們再把視線轉向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那邊更是熱鬧。
前幾個月還跟普京“眉來眼去”的特朗普,最近突然就翻臉了。前幾天,他在媒體面前痛斥普京,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還揚言不久后要宣布關于俄羅斯的“重大聲明”,并且要加碼制裁。
這出“川劇變臉”唱的是哪一出?咱們得細品。
特朗普這么做,一是為了給國內的鷹派看,表明自己對俄立場也很強硬,拉攏選票。二來,這可能也是他經典的“極限施壓”談判術,先把氣氛搞得緊張到極點,再看你普京怎么接招。
但最核心的一點,很多人沒看透:特朗普的真實目標,可能根本不是俄羅斯,是我們中國。
歐盟和澤連斯基輪番上陣,對我們各種“抹黑”,澤連斯基甚至還制裁了我們5家公司。這背后要是沒有美國點頭,你信嗎?特朗普一邊鼓動歐洲去烏克蘭跟俄羅斯“硬剛”,一邊自己卻不想出錢也不想出人,擺出一副“你們先上,我殿后”的姿態。
這就造成了一個特別尷尬的局面:歐洲想出頭,但沒美國兜底,心里發虛;美國想讓歐洲當炮灰,但歐洲各國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這種面和心不和的聯盟,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合力?
而他們之所以這么焦慮,矛頭最終都指向了中國。
在美西方看來,俄羅斯之所以能在高強度制裁下撐到現在,背后離不開中國的經濟支持。用他們的話說,是中國給普京的“戰爭機器”續上了氧氣。
這可把歐美急壞了。他們覺得,必須想辦法切斷中俄之間的經濟聯系,讓俄羅斯的經濟“熄火”。于是,我們看到了所謂的“29國對華圍堵”,歐盟一口氣制裁了我們25家公司和實體,理由牽強到可笑——“為俄羅斯提供技術支持”。
這步棋,看似是想把中國也拖下水,但實際上,他們打錯了算盤。
中國是什么體量?全球供應鏈的核心樞紐。真要跟中國搞經濟脫鉤,別說俄羅斯會怎樣,他們自己的工廠都可能先停擺。就拿稀土來說,中國要是收緊出口,歐洲多少高科技產業得癱瘓?所以,他們現在是進退兩難,想施壓又怕反噬。
而中國的回應,始終很清晰:我們保持中立,勸和促談,主張在聯合國框架下解決問題。你們自己搞小圈子,對不起,我們不奉陪。
再看俄羅斯這邊,普京也沒閑著。面對西方的步步緊逼,他一方面在戰場上加速推進,他很清楚,只有戰場上的勝利,才能換來談判桌上的主動權。
另一方面,就是堅定不移地“向東看”。普京派出特使參加“中俄文化年”,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公開表示“不會違背對中國的任何承諾”。這些話,既是說給中國聽的,更是說給美西方聽的:你們越是逼我,我就和中國靠得越近。
在這些大國博弈的宏大敘事之下,是無數普通人的悲劇。據俄媒報道,烏克蘭前線出現了一批哥倫比亞雇傭兵。這些人為了幾千美元的月薪,從南美跑到東歐來賣命。他們語言不通,訓練不足,在殘酷的戰場上傷亡慘重,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
這恰恰暴露了烏克蘭兵員枯竭的困境。當一個國家需要靠外國雇傭兵來填補戰線時,這場戰爭的走向,其實已經很明朗了。
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整個局勢:
英法嘴上喊著派兵,更像是一種政治作秀,短期內真把5萬大軍開進烏克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們承擔不起與俄羅斯直接開戰的后果。
特朗普的“重大聲明”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秀,雷聲大雨點小是常態。
真正的風暴眼,其實在于中美俄這個大三角的互動。西方想通過壓垮俄羅斯來震懾中國,又想通過圍堵中國來削弱俄羅斯。但這個如意算盤的悖論在于,壓力越大,中俄之間的戰略協作只會越緊密。
這場由烏克蘭危機引爆的全球地緣政治震蕩,早已超出了烏克蘭本身。它正在深刻地重塑全球的力量格局。對于俄羅斯來說,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是唯一的出路。而對于我們中國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冷靜應對,不被任何一方裹挾,在變局中牢牢把握自己的發展節奏。
參考文獻:
- 新華網、光明網、環球時報等關于近期俄烏局勢、歐美關系的公開報道。
- 維度新聞、滁州日報等媒體關于“馬克龍稱法英將在烏克蘭部署5萬士兵”的報道。
- 央視新聞關于“英法再提‘派兵’引發烏克蘭‘六連問’”的相關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