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調控中心人員密切監測電力氣象預警平臺,輸電運檢人員加強觀測“5G+北斗”地質災害監測裝置。面對“五山四陵一分川”的特殊地貌,以及“地質災害、風害、鳥害、冰害、內澇水淹”等多類電網運行風險考驗,該公司迎難攻堅,以科技為矛、創新為盾,為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注入澎湃動能。
85%災害預警準確率 “電力+氣象”提升防災能力
7月7日,強對流電力氣象預警突現大屏。在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調度控制中心,電力氣象預警平臺精準鎖定天氣強對流路徑,工作人員迅速聯動輸電人員對220千伏函紫線等風險區域展開特巡,有效避免設備故障,保障了電網安全。
在豫西三門峽,因地貌差異較大,自然氣候呈現“山多、大風多、鳥類多、河流多、微氣候多”的“五多”特點,地區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對氣象預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氣象數據與供電數據模型幾經融合對接下,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成功打造電力氣象預警管控平臺,實現“電力+氣象”的跨界融合。一套整合國家氣象站、雷達、衛星及自建18套微氣象站數據、覆蓋全域(5公里網格)、貫通短臨至中長期的多維電力氣象預警體系正式運行。
“其災害預警準確率突破85%,氣象預報精度超90%,已累計發布風險預警超1300條,顯著提升電網災害防御精準性。”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調控中心負責人介紹道。平臺運行后,成功將預警轉化為行動力,多次化解惡劣天氣電網運行風險。
除此外,該平臺創新融合經濟行為與電網運行數據,使負荷預測準確率最高提升至97.5%,有力支撐調度決策,防范輸變電設備過載,平衡電力保供。
500米故障精準定位 “智慧分析”破解巡線難題
山高林密的三門峽山區,曾是輸電運維人員故障巡線的難題。如今,一套新部署的故障精準定位軟件正在扭轉局面。
“過去,因為地形地貌復雜,輸電線路跳閘后巡線難度大、周期長。若故障測距不精準,將造成故障點難以確定,無法快速恢復供電。考慮到T接線路的特殊性,故障測距就更加困難了。”該公司輸電運檢人員介紹道。因此,開展線路故障精確定位研究勢在必行。
2025年,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結合歷史故障數據,提取風偏、雷擊、鳥害等故障典型特征,開展了T接高壓線路故障精準定位研究,最終完成了融合錄波數據的T接高壓線路故障精準定位軟件部署。
“該軟件通過三相線路解耦矩陣,可使故障定位不受故障位置、過渡電阻的影響,可靠性高,采用分布參數模型,定位精度高。”該項目工作人員介紹道。試運行期間,對兩端線路及T接三端線路進行4次定位測試,測距誤差均控制在500米內,精度較傳統錄波器實現飛躍。
今年度夏期間,這柄“數字利刃”將成為故障分析、故障巡線的核心裝備,助力輸電運維人員快速準確定位故障,縮短故障巡線時間,提高輸電線路的運行效率和可靠性,守護萬家清涼度夏。
全方位地質監測預警 “電子哨兵”守牢塔基安全
7月3日,三門峽部分地區暴雨如注。220千伏I、II虢陜線監控大屏上,各項數據運行正常,“5G+北斗”地質災害監測裝置正穿透雨幕,對桿塔設備進行在線監測——桿塔位移、地下水深度、土壓水壓氣壓等數據,自動形成預警告警,防止出現因桿塔傾斜、沉降、倒塔導致的事故損失。
而在往年,此刻需派出多組人員冒雨進山巡視。
“三門峽位于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濕陷性黃土廣布全域,在夏季連續強降雨天氣下,可能誘發水土流失、滑坡、沉降等地質災害,造成桿塔沉降、傾斜等電網運行隱患。”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道。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研究團隊通過開展“北斗+5G”地質災害監測技術研究,利用地表下的固定式傾斜儀、滲壓計等技術,監測水流、水壓、土體流動等趨勢,通過5G信息傳輸與大數據分析,構建起自動化監測預警平臺。
“它不僅是‘電子哨兵’,更重塑了汛期運維模式。”該系統實現對防汛隱患桿塔實時監控,將極端天氣下的安全風險攔在指揮中心的“大屏之外”。
近年來,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正以科技創新重構電網防御鏈,牽頭承擔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重點課題6項,2025年以來授權發明專利8項。科技創新正驅動電網體系完成“智慧蛻變”,成為度夏期間保障電力供應、驅動能源新生態建設的核心引擎。(來源: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 作者:楊旸卓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