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識”理應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動的本源,無論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技術、技巧和方法,還是教育智慧,都是源發于“常識”這一“根本”并從中流淌出來的,由此構成教育活動的基礎,成為教師安身立命的基礎。判定一位教師及其教育活動是否有根或有根基,是看其靈魂深處具有多少“教育常識”的基礎,更要看他的每一個教育行為細節中展現了怎樣的“教育常識”。
教育常識的根源是人性常識
教育常識從何而來?有很多可能的答案:從古往今來的教育思想中來,從豐富的教育實踐中來,從個人的感悟中來……如果要刨根問底,對人的理解和認識,是教育常識得以產生的根源。之所以有如此結論,與我的個人習慣有關:凡事總喜歡尋找根源,喜歡回到問題和現象的原點去探究一番。我相信,回到原點,就是回到根源,回到根源,就接通了地氣,找到了生長和發展的源泉,如此,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就有了源源不絕的動力。沒有了根的花朵樹木,是注定要衰敗消亡的。
教育常識的原點,就是人性常識,也就是對人的天性的認識。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看來,“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不符合或者無視人的天性的教育常識,是沒有根基的教育常識。
人生雖然是短暫的瞬間,但它依然具備變為永恒的可能。如同詩人布萊克所吟:“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然而,沒有根基的短暫和剎那卻是虛無。
要獲得合理的教育常識,前提是知曉有關人的常識。“如果教育學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首先也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烏申斯基的這番話同樣適用于教育。教育既然是直面人、發展人的事業,那么,不懂得人,就不懂得教育。作為哲理散文大家的周國平說得十分中肯:“專門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說出的話便容易局限于經驗,或拘泥于心理學的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衡量一位教師和教育理論研究者是否進入了智慧的境界,不僅要看他有沒有與教育有關的實踐智慧和思想智慧,更要看他有沒有直抵人心、洞察人性的智慧,有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對人性的理解。達到此種境地的人,教育智慧和人性智慧已然形成了交融共生的狀態,有什么樣的人性智慧,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智慧,反之亦然。
對教育最透徹的理解,往往浸潤著對人生最通透的感悟。教育透,則人生透。人生不透,教育也難免隔靴搔癢。
我們不妨把教育的過程,變成體悟生命的過程。教育,就是對人的存在之謎和成長之謎的勘探。教育之所以能夠永恒,是因為它能以自己的方式,解開人類共同和永恒的存在謎底和生存難題,教育以不容替代的方式觸及了這個難題的內核:生命生長的難題。人的存在之謎,是在自身的生長和發展中逐漸得以展現并得到揭示的。如果人生是一幅畫卷,畫卷徐徐展開的過程,是人的生命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教育者就是這幅生命成長畫卷的書寫者、描繪者和解釋者。教育需要像意守丹田一樣意守人世重大的精神難點,像打開天門一樣打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發展和靈魂救贖之途。人生的密碼就是教育的密碼,它們相互構成,彼此揭示。
作為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對人的認識遠未窮盡,但大抵已經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常識。其中有一些與教育常識密切相關的常識,是具有源發意義和根基意義的常識,因而需要我們首先知曉。
教育常識的大門,將從這里開啟。
本文選自《教育常識(第三版)》
作者簡介
李政濤,出生于陜西西安臨潼,祖籍江西大余。入選國家人才計劃,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
《教育常識(第三版)》
李政濤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78-7-5760-6185-7
78.00元
教師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道理和知識。有無此道理和知識作為根底的教育,其結果大為迥異。那么,哪些是教育者不能不知的有關教育的道理和知識,就成為一個需要告知與明確的任務。《教育常識(第三版)》就是為此而生的,是為“教師”而寫的“教育常識”。
“教育常識”,就是“有關教育的最基本且簡單的事實性的知識與道理”。做事,需要掌握做事的基本道理,做人,則必須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此才能成事成人。無論教育之人(如教師),還是教育之事(如教學活動),都要從懂得“最基本且簡單的知識和道理”開始。通常所言的教師的基本功,來自于最基本的教育常識,這也應該是判定教師是否合格的標準。
此次修訂再版,不僅在表述性的細節上做了大量再潤色、再完善,而且也增加了一些“新常識”,成為新老常識的坐標交匯之書。
目錄
第一版自序
從“常識”開始的教育
第二版自序
在書寫“常識”中體會人生的意義
第三版自序
教育常識的自我迭代:從“老常識”到“新常識”
人性常識:教育常識的根源
1. 教育常識的根源是人性常識
2. 每個人都是宇宙間的獨一無二
3. 人始終是未完成的
4. 人只能自己“去活著”
5. 兒童的生長需要自有節律
6. 人在表演和觀看中生長
教育理想常識:為每個人的終身幸福生活而教育
7.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
8. 教育即“生命·實踐”
9. 教育眼光即生長的眼光
10. 教育立場即學生立場
11. 教育是需要悲憫、耐心和從容的事業
12. 教育是衡量好社會的尺度
13. 教育幫助學生開掘幸福之源
14.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15.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16. 為每個孩子創造適合的教育
17. 好教育,是寬大、審慎和溫暖的教育
教育過程常識:懂教育過程,才是懂教育
18. 教育過程知識,是最核心的教育知識
19. 教育的過程是轉化的過程
20. 教育在表演和觀看中展開
教育內容常識:創造性選擇、解讀和活化
21. 教育內容要生活化
22. 活化教育內容的方式是運用
23. 解讀教材需要三種眼光
24. 挖掘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
學生常識:教育最需要的常識
25. 讀懂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依據
26. 孩子的內心是一個宇宙
27. 把兒童當兒童
28. 學生是教育的目的
29. 學生是種子,不是石頭
30. 學習是一種艱苦的勞作
31. 人類的學習,處在不斷進化之中
32. 最有價值的學習,在多元場景中發生
教師常識:做享受職業尊嚴和歡樂的創造者
33. 教師是創造者
34. 教師是熬煉教育智慧的人
35. 在師生相互滋養與提升中,實現教學相長
36. 學會享受教學
37. 教師一句話,影響人一生
38. 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是現場學習力
39. 做現實的教育理想主義者
40. 教師需要“教育隨筆”
41. 以理論的方式表達經驗
42.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43. 向名師學成長
44. 讓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師日常教育生活中
教學常識:既是技術,也是藝術
45. 教學,是教與學不可分割的整體
46. 讓教學在互動中生成
47. 把課堂還給學生
48. 讓教學充滿生長的氣息
49. 好課是實實在在的課
50. 讓教學扎實的五大源泉
51. 把教法變成學法
52. 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
53. 以結構化的方式教學
54. 教,是為了不教
55. 視頻教育與文字教育,在課堂上交融共生
說出“我”心目中的教育常識
制作:李昱佳
關注并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