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區綜合執法局緊扣城鄉人居環境“凈優亮美”目標,聚焦城鄉閑置空間提質升級,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將三處“邊角荒地”變身“民生亮點”,讓稻田間的人文亭、地鐵口的便民場、居民區的生態廊串珠成鏈,為城鄉空間注入鮮活生命力。
稻田邊的“詩畫亭”:荒地增景,繪就田園休閑新畫卷
走進新津區龍馬村七組,一片綠意盎然的田野間,一座木質八角亭躍入眼簾。亭頂深棕色多層翹角舒展如翼,下方圍欄環繞,左側“稻處是景”與右側“到處是景”的標識,以自然意象傳遞著“景在身邊”的巧思。基座由石塊堆砌,周圍深色陶罐中綠植生機盎然——這里曾是280㎡的荒草地,如今已蛻變為植綠280㎡、開敞400㎡的休閑好去處。
通過增花添彩、硬化地面等改造,荒地不僅“長”出了亭臺、綠植與標識,更與周邊廣闊稻田、蔥郁樹木相映成趣,成為村民休憩、觀景的“微客廳”。從“荒草叢生”到“步步皆景”,八角亭的蛻變,是自然肌理與人文溫度的深度融合。
改造前
改造中
改造后
地鐵口的“秩序場”:荒地煥新,激活交通接駁新場景
花源地鐵站C、D口外,兩排整齊停放的電動車、摩托車成為一道有序的風景線。這里是新打造的面積450㎡的非機動車停車場,其中植綠120㎡,地面以硬化灰色地磚鋪設,徹底告別了過去車輛亂停、灰塵彌漫的亂象。
作為城鄉交通接駁的關鍵節點,該停車場的投用不僅解決了群眾“停車難”問題,更通過規范管理減少了地面揚塵,維持了周邊秩序。從“雜亂空地”到“便民港灣”,停車場的改造,讓“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更文明、更舒心。
改造前
改造中
改造后
居民區的“生態廊”:荒地織錦,鋪就休閑生活新空間
天府蘭臺五期旁,一條蜿蜒的藍色步道串起休閑新場景——右側兩把木質長椅靜候行人,后方綠植區樹木與低矮植物錯落有致,部分樹木以木棍支撐生長;左側垃圾桶、藍色汽車與遠處橙色景觀小品點綴其間,背景多層居民樓的米白與棕紅外墻更添溫馨。這里便是由5000㎡植綠、12840㎡開敞空間構成的多彩綠廊。
曾經的一片荒地,如今變身“微型公園”:藍色步道適合漫步閑談,木質長椅可供歇腳賞景,大片綠植凈化空氣、調節微氣候。從“閑置空地”到“生態綠廊”,綠廊的打造,讓居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愿景照進現實。
改造前
改造中
改造后
從稻田邊的詩畫亭到地鐵口的秩序場,再到居民區的生態廊,新津區三大美麗街角的蛻變,是城鄉人居環境“凈優亮美”的生動注腳,更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微觀實踐。未來,區綜合執法局將繼續以“凈優亮美”為目標,持續挖掘城鄉閑置空間潛力,用更多“小切口”改造撬動“大幸福”,讓城市更有溫度、鄉村更具活力,為市民繪就更可感、可觸、可享的高品質生活畫卷。(成都市新津區綜合行政執法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