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風聲偏緊,避免失聯,煩請大家同步關注一下我的小號“飛箭財經”
作者:余飛
不久前,本號寫過一篇《洼地變高地!這個超大城市,正在瘋狂建學校!》,詳細介紹了過去十年深圳在高等教育、基礎教育上的瘋狂投入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比如在基礎教育上,深圳已經補齊了短板。
2021年深圳市發布了 《關于加快學位建設推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
到2025年,深圳全市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74萬個,新增幼兒園學位14.5萬個,加上此前規劃新建公辦高中階段學位9.7萬個,到2025年,深圳共將新建基礎教育學位近百萬個。
數據顯示,2021年深圳的基礎教育學位增加了13.1萬個,2022年增加了20.6萬個,2023年增加了20多萬個。
2024年增加了18萬個,五年累計新增82.5萬個,超過“十二五”“十三五”學位建設總和。
來源:深圳市教育局
以此計算,2021至2024四年時間里,深圳基礎教育學位增加了71.7萬個。
以此來看,2025年只要按照過去三年的平均速度發展,就能圓滿完成目標。
深圳義務教育階段的學位緊張問題,一直困擾著深漂一族,以至于很多人為了子女學業問題,不得不兩地分居。
這個問題,在這幾年得到了有效解決,并將在未來幾年里,全部解決。
因為按照目前的建設速度, 加上原有的 基礎教育學位, 未來五年深圳的基礎教育學位緊張問題,基本能夠得到解決。此外,人口大趨勢下,義務教育階段的生源,也會有所收窄。
深圳市發布的 《深圳市基礎教育布局專項規劃(2022-2035年)》所規劃:
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品質、集約共享的基礎教育學校,可提供270萬座基礎教育學位;到2035年,規劃預控基礎教育學位364萬座,建成學位不少于300萬座。
270萬座學位這一規模,完全能夠實現幼兒園與基礎教育學位的全覆蓋。
深圳市教育局數據顯示,各級各類在校學生總數278.68萬人,比2023年增加3.88萬人。
這里包含了高等教育學生、高中生、初中生、特殊教育學生、小學生、專門學校學生、幼兒園在園生。
將高等教育學生、特殊教育學生、專門學校學生排除在外。
根據深圳教育局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中小學、中職(含技校)、幼兒園在校(園)人數合計258.39萬人。
未來不僅全覆蓋,而且會大幅增加公辦占比,壓縮民辦占比。這也是深圳這幾年的重要任務。
2022年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深圳市財政局、深圳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聯合發布了《深圳市公辦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提出:
到2025年深圳市一共成立80個公辦教育集團。
集團化辦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動民轉公。
根據深圳市教育局披露的2021年數據顯示,深圳共有2766所學校(園),其中民辦1309所(園),民辦占比47.3%。這一占比2020年為49.3%。
而2023年年末,全市有2940所學校(園),民辦1268所,民辦占比已經降至43.13%。
這里是所有學校的公辦與民辦占比。
按照《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內容,為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到2025年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67.3萬座。 屆時,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數量將下降至15%左右。
綜合來看,未來深圳的學生,不僅擁有充足的學位供應,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公立。
在高等教育上,深圳實現了彎道超車,從洼地變成了高地。
過去十年深圳教育的瘋狂追趕,瘋狂建學校。
上面已經說到,義務教育的學位緊張問題,高等教育也在過去十年實現了大翻身。
去年深圳市公開了幾組數據:
十年新建高校8所,高校數量達到17所,8所高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6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44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
近三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54.4萬個,超“十二五”“十三五”總和;
全市各類人才超679萬人、高層次人才2.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 20萬人,越來越多人才匯聚深圳這座“讓人圓夢的城市”;
全社會研發投入1880.49億元、占GDP比重達5.81%;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0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十年新增8所高校,放眼全球,可能又是一個孤例。
當然,這一數量相比于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南京、武漢、西安、成都、長沙等老牌城市,仍不值一提。
但深圳的高等教育質量,已經不遜色廣州。
深圳的學校,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在深圳這座全國經濟第三城地位加持下,深圳的很多高校錄取分數線都超高。
比如去年才批復的深圳理工大學,當年錄取分數線最低都要624分,直接比肩中山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更是超過了其本部的錄取分數線。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錄取分數線都是985高校的標準。
而深圳技術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也在一本線之上。
而今年深圳的高校錄取分數線,更能說明這座城市的高等教育的完美逆襲。
今年南方科技大學的投檔線高達652分,位居廣東省第一。
位列第二的是深圳理工大學,629分。
也就是說,廣東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兩所大學均位居深圳,廣州的中山大學位居第三。
更關鍵的是,南方科技大學也超越了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這些老牌的985高校。
這里還不包含異地校區。
如果算上這個,那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今年的投檔線是666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投檔線是646分,均高于中山大學。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深圳兩所剛剛升為大學的職業技術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大學——錄取分數線居然超過了廣州的三所“雙一流大學”。
深圳高校的投檔線逆襲,本質是 "產業磁場" 對教育資源的重構。作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中心,深圳形成了獨特的 "教育 - 產業" 閉環。
比如南方科技大學新增的人工智能專業,直接對接大疆、華為等企業的算法需求,2025屆畢業生未畢業已被預訂70%;深圳理工大學依托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大二即可進入鵬城實驗室參與國家級項目。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大學新增的集成電路工程技術專業,直接對接中芯國際深圳廠的擴產需求,2025年首批300名畢業生已被預訂90%。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學生可考取華為HCIA、大疆UTC等行業認證,其含金量超過部分211高校的學歷證書,成為企業招聘的硬通貨。
此外,深圳高校就業率以及畢業后的月薪,也是一張王牌。
南方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生平均起薪28萬元,較中山大學同專業高42%
,這種 "畢業即高薪" 的現實預期,使得考生愿意用分數換取就業溢價。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與比亞迪共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學生在校期間參與比亞迪海豹車型研發,畢業即獲工程師認證,起薪18萬元 。這種 "入學即入職" 的模式,使其投檔線超過眾多211高校的傳統專業。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大學智能制造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平均起薪15萬元,超過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的12萬元 。
深圳高等教育實力的崛起,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
第一, 在產業升級與制度創新的雙重加持下,一座城市完全可以通過 "教育特區" 模式實現高等教育的彎道超車。
第二,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沒有錢解決不了的,還有一部分是需要更多的錢。
第三,在大環境如斯背景下,在就業難的背景下,學生的擇校標準出現了明顯轉變,不再追求傳統名校光環,而是更務實,選擇就業率高、收入高的學校與專業。
第四,面對傳統高教重鎮建立的護城河,經濟強城想要改善高等教育處境,硬碰硬不是辦法,“小而精、高起點、研究性、國際化”是彎道超車的捷徑,這一點值得蘇州、寧波等城市學習。
第五,傳統底蘊名牌高校,需要做出改變,不能躺在功勞簿上過日子,否則會一步步滑落。
原創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