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所有內容均有可靠信息來源,相關說明見文章末尾
女籃隊員們集體流淚,看到這一幕心里真不是滋味。
中國作為亞洲杯的主辦國,多少應該能享受到主場優勢,但最終只獲得第三名,那種失落感簡直溢出屏幕。
明明之前在大運會上,咱們女籃戰勝了日本隊,怎么這次卻被反超了呢?
更令人惋惜的是,這次比賽的結束也意味著一些老將的職業生涯走到終點,沒有在最后一次參加職業賽事時奪冠,以后也不會再有這個機會了。
一個屬于女籃的時代,即將謝幕……
姑娘們集體流淚
西安的球場燈火通明,女籃亞洲杯第三名的頒獎儀式正在進行,這本應是一個收獲榮耀、接受掌聲的時刻,即使結果不盡人意。
但當銅牌掛在姑娘們的胸前,情緒的防線瞬間崩潰。
從核心老將到年輕隊員,幾乎所有人都在哭,那種無法控制的哭泣,遠比以往任何一次失敗都來得更強烈。
這不是普通的淚水,它中包含著主場作戰卻錯失冠軍的極大失落,但更多的是告別的辛酸。
對許多人而言,這或許是她們最后一次代表國家隊出戰。
這場頒獎儀式,成了一場隆重的、令人心碎的告別式。
淚水,比胸前的獎牌更沉重,也更真實。
三位老將的選擇大相徑庭
眼淚背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告別情緒,由王思雨和黃思靜兩位老將完美地詮釋出來。
王思雨是“不甘”的代表,她幾乎從比賽結束一直哭到登上領獎臺,哭得無法自控。
她在賽后坦言“不甘心”,這三個字背后,是一個全力以赴、渴望用冠軍為職業生涯畫上圓滿句號的戰士,最終未能實現夢想的巨大沖擊。
即便在輸給日本的比賽中,她的攻防表現依然穩定,在爭奪季軍的關鍵戰中,她的經驗更是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她拼盡了全力,因此才對這不完美的結局,如此耿耿于懷。
而黃思靜的眼淚,則交織著“遺憾”的多重情緒。
賽后,她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流露出明顯的退役傾向。
自2015年加入國家隊,近十年的國手生涯,膝蓋的傷勢讓她不再如當年般生龍活虎,腳步慢了,投籃也不再那樣精準。
她的淚水里,有對比賽失利的痛,更有對身體狀態下滑、英雄遲暮的無奈。
這是一種被時間追趕的遺憾。
如果說王思雨和黃思靜代表了告別時的波瀾起伏,那么隊長楊力維則展現了風暴中心的沉穩。
賽后她寫道:“無愧,無憾”。
這并非表示她不在乎勝負,而是拼盡全力后的一種坦然,作為隊長,她需要比別人更快地調整好情緒,成為球隊的支柱。
有一個鏡頭被記錄下來:在賽后,楊力維緊緊握住了王思雨的手,那不是一次普通的握手,而是一種無聲的交流。
一個在極度不甘中哭泣,一個在坦然無悔中擔當,她們用這緊握的雙手,傳遞了彼此最深的理解、不舍與默契。
她們共同支撐起了一個時代,也共同面對一個時代的結束,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承載這份厚重。
輸球到底是因為什么
情緒的波動,源于賽場上的失利。
而這場失利,既是一次被對手精心策劃的壓制,也是一次自我戰術的困境。
日本隊就像一個高明的牌手。
她們在熱身賽中故意大敗32分,有意隱藏實力,讓中國隊產生輕敵心理。
到了正式比賽,她們卻亮出底牌,把中國隊研究得非常透徹。
她們的戰術簡單卻致命:用密集的三分球,精準打擊中國隊引以為傲的“雙塔”戰術。
當我們的內線優勢無法在防守端覆蓋到外線時,整場比賽都陷入了被動。
同時,我們自己似乎也陷入了戰術困境。
主教練宮魯鳴的戰術被外界認為過于保守,固守傳統打法,臨場調整不足。
在對日關鍵戰中,對王思雨等表現出色球員的使用時機也引發了廣泛爭議。
我們仿佛成了一個被對手看穿所有招式的拳手,只能重復熟悉的動作,卻無法擊中要害。
一個時代落幕了
一個時代的“紅利期”或許真的結束了,但這并不意味著終結。
當告別的浪潮退去,沙灘上留下的,是新一代球員奔跑的起點。
老將們的經驗在拿下季軍的比賽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年輕球員的成長同樣顯而易見。
李緣、楊舒予等新人已經開始在場上展現出掌控比賽的潛力和實力。
內線核心韓旭在賽后坦言自己表現不佳,并承諾會加倍努力提升自己,這種擔當,正是一個年輕領袖走向成熟的標志。
洛杉磯奧運會的備戰周期已經開啟,留給中國女籃重建陣容、調整戰術的時間并不充裕,挑戰是現實而緊迫的。
黃思靜在采訪中情緒已經平靜許多,她說,接受遺憾,并祝福新一代球員。
這或許就是一名老將的格局,能夠迅速調整自己,也能對后輩寄予希望。
你怎么看這次女籃的集體落淚?你認為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嗎?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