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網紅”正在成為一種現象。
他們拍vlog、聊文化差異、曬高效學習日常,也順帶接廣告、帶品牌、談變現。在社交平臺的算法加持下,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從普通人變成擁有十萬、百萬粉絲的新一代網紅,成為連接世界與中國的窗口,也成為“內容經濟”里的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但為什么留學生比其他人更容易成為網紅?
是因為留學自帶身份標簽?是因為生活本身足夠新鮮?還是因為,他們恰好活成了這個時代渴望的一種模樣?
為什么留學生適合做「留學博主」?
對很多人來說,留學意味著眼界、資源和機會。
而對于有一定物質基礎的家庭來說,出國留學不僅是教育選擇,也是一種“社交資本”。將留學生活分享到社交平臺,自帶“標簽化”的身份,很容易就能吸引注意力。
尤其是當內容穩定、風格清晰后,博主們還可以通過探店廣告、平臺合作、品牌聯名等方式變現——從生活到流量,從vlog到年入百萬,全靠“內容變現力”。
留學博主的四大賽道,誰在卷、誰在贏?
① 日常生活類:自帶“下飯”屬性
從“今天吃了啥”到“如何熬過期末”,這類vlog總能輕松抓住觀眾情緒。
代表人物像小語和虞兮西,一個畫畫寫歌樣樣精通,一個從UCSB到哥大年級第一。她們沒有刻意炫富,卻憑借真實溫暖的分享,牢牢圈住一批觀眾。
還有另一類“富貴留學生活流”:曬豪車、飛私人飛機、米其林打卡、遛貓遛狗。這種生活方式雖然不接地氣,但對某些受眾來說,就是吸睛利器。
② 美食類:在廚房里也能出圈
@是個泡泡、@柚柚子、@卡羅羅羅等人靠“下廚房”成為社交平臺常駐博主。
他們測評國外餐飲、復刻家鄉味道,吸引了無數留學生與國內觀眾的味蕾。更重要的是,這類博主帶動了真實互動感——“看了就想做”“收藏就是參與”。
③ 內容干貨類:卷才是唯一出路
@張大碗子、@保羅在美國等博主,用內容證明:真正的“流量密碼”是持續輸出和創造。
保羅能舞龍、能組裝工具、能講中國故事,在紐約街頭也能“種地種文化”;而大碗子則用搞笑演繹與觀點輸出,從女性問題到文化議題,樣樣有料。
更有劍橋牛津的“學霸型選手”如 @彭醬醬LINYA 和 @塞茜Cecilia,不僅沉浸式學到天亮,還能用視頻帶動觀眾一起“暴學”一整天。
甚至曾因“劣跡”被封殺的殷世航,也通過倫敦大學的留學生身份,轉型為“勵志學習博主”,粉絲暴漲,徹底翻紅——你說這波是不是很會?
④ 跨國情侶類:真情還是劇本?
從甜蜜互動到合體Vlog,這類博主吸粉無數。但“假糖真刀”的質疑也從未停止。
比如@AriaAndBrandon情侶檔,就曾被爆出“合約情侶”與“賣假貨”爭議,雖然事后辟謠,但人設危機已然產生。
網紅背后的“真”與“假”
留學圈成了流量池,也不乏投機分子。有些“名校學姐”其實連護照都沒辦好;有些“申請干貨帖”不過是中介精心設計的釣魚文案。
更有名媛培訓班專門“打造人設”:花錢租飛機、租酒店、租高爾夫場地拍照,一鍵生成“精致留學生活”。
虛假背后,是對信任的透支。而作為普通觀眾,我們應該擦亮眼睛識別“內容創作”與“人設營造”的界限。
留學不是鍍金,而是自我價值的放大器
我們當然希望自己也能“拍vlog、接廣告、賺百萬”,但真正的留學價值,可能不是漲粉變現,而是認知、見識、表達和成長。
像虞兮西、保羅這樣的人,即使沒有社交平臺,他們依舊可以成為自己領域里耀眼的人。
內容不是炫耀生活,而是表達態度。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解決過的問題、熬過的夜晚——都不會白費。
不必焦慮、不必攀比。每個人的路都不同,留學只是你成長路徑的一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