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增程式電動車的討論可以說是非常熱烈,不少車主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用車體驗,觀點也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派。
有人覺得這種車在城里開簡直是省錢又舒服的寶貝,可一上了高速,就變成了讓人頭疼的“油老虎”。
一篇車主開了三年增程車的“心里話”更是把這種矛盾擺在了臺面上,讓很多正在觀望的消費者心里犯了嘀咕:這增程式汽車,到底是高科技的出行神器,還是一個優點和缺點都同樣突出的“偏科生”呢?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得從頭說起,把增程車的工作原理和它在不同路況下的表現,掰開了揉碎了聊清楚。
首先,我們得知道增程式電動車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用一個最簡單的大白話來形容,它就是一輛“自帶汽油發電機的純電動車”。
在城市里上下班,只要你家里或者單位有地方充電,它就能完完全全當一輛純電車來開。
每天回家插上充電槍,第二天又是電量滿滿的狀態。
這種用車方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是駕駛感受好,電動機驅動車輛,起步快、加速順滑,還沒有發動機的噪音和抖動,在堵堵停停的城市路況里,那種安靜平順的感覺,確實比傳統燃油車要舒服不少。
第二就是成本低得驚人。
咱們可以簡單算一筆賬,如果用家里的充電樁充電,一度電的成本大概在五六毛錢,一輛中型增程SUV百公里的電耗差不多是20度電,算下來一百公里的花費也就10到12塊錢。
而同樣大小的燃油SUV,百公里油耗怎么也得9升以上,按照現在一升汽油8塊錢計算,一百公里的油費就要超過70塊。
這么一對比,在城市通勤這個場景下,增程車的經濟性優勢確實是壓倒性的,難怪很多車主會說“市區開著香”。
然而,當場景切換到高速公路,特別是需要長途駕駛、電池電量耗盡之后,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時候,車上那臺一直“休息”的發動機,也就是增程器,就必須啟動了。
但關鍵在于,這臺發動機并不直接驅動車輪,它的唯一任務是燒汽油來發電,然后把產生的電能供給給驅動電機,再由電機來驅動車輪前進。
這個過程聽起來好像沒什么問題,但能量在轉換的過程中,損耗是不可避免的。
這就好比我們想把一桶水從A點運到B點,插電混動車在高速上可以直接用一根管子把水送過去,路徑最短,損耗最小。
而增程車呢,則是先把A點的水抽上來,裝進一個中間的水池,再從水池里把水抽出來送到B點。
這中間多了一道“抽水”和“存水”的環節,每一次轉換都會浪費掉一部分能量。
具體到車上,汽油的化學能通過發動機燃燒,先轉化成機械能,這個過程本身就有巨大的能量損失,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民用發動機,熱效率也就在40%多一點,意味著超過一半的能量變成了沒用的熱量散失掉了。
接著,發動機的機械能帶動發電機轉動,再把機械能轉化成電能,這個過程又會有一些損耗。
最后,電能輸送到驅動電機,再由電機把電能轉化成驅動車輪的機械能,同樣存在損耗。
能量這么一圈折騰下來,最終作用到車輪上的有效能量,可能只剩下汽油原始能量的百分之二三十。
所以,當增程車在高速上用油發電行駛時,它的油耗自然就會比同級別的燃油車甚至插電混動車更高。
一些車主反映,在高速上時速120公里巡航,一些中大型增程SUV的饋電油耗能達到百公里8升甚至更高,這和宣傳中常常提到的理想油耗數據,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
油耗高還只是問題的一方面,更影響駕駛體驗的是動力表現的下降。
當電池電量不足時,整輛車的動力來源就全靠這臺增生器了。
而這臺增程器的功率是有限的,它既要滿足車輛行駛所需的動力,有時候還要分出一部分能量給電池稍微充點電,以備不時之需。
這時候,如果你想急加速超車,一腳把油門踩到底,車輛的控制系統就會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優先保證動力輸出,還是優先保證電量穩定?
通常情況下,系統為了保護電池和維持車輛正常運行,會限制動力的輸出。
于是就出現了車主們抱怨的那種情況:發動機的轉速已經吼得很高了,聲音很大,但車速的提升卻慢吞吞的,感覺使不上勁。
在高速上超車,需要的是果斷和迅速,這種動力遲滯的感覺,無疑會讓人心里沒底,感到“慌張”。
更有甚者,為了盡可能地節省有限的電能,車輛的控制系統還會悄悄地在一些我們不太注意的地方“偷電”。
比如,空調的出風量可能會自動減小,方向盤的電子助力會減弱導致轉向手感變重,如果是配備了空氣懸架的車型,懸架的軟硬調節響應也可能變慢。
這些舒適性配置的“降級”,雖然單個來看影響不大,但疊加在一起,就會讓駕駛者和乘客明顯感覺到,這輛車在饋電狀態下的高級感和舒適度,和電量充足時相比,簡直判若兩車。
那么,說了這么多,增程式技術是不是就一無是處了呢?
其實也不能這么看。
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一種技術路線都有它的適用場景和妥協之處。
增程式電動車的出現,實際上是中國汽車工程師們在當前這個從燃油車向純電動車過渡的特殊時期,為解決中國消費者最核心的痛點而提出的一種非常聰明和務實的解決方案。
它精準地抓住了絕大多數中國家庭“90%的城市通勤+10%的偶爾長途”這一用車模式。
它用一種近乎完美的方式,解決了90%場景下的用車成本和駕駛體驗問題,讓你在城市里享受到純電車的所有好處。
而那臺發動機的存在,更像是一顆“保險丸”,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你在高速上風馳電掣,而是為了消除你對長途出行的“里程焦慮”,讓你在想去遠方的時候,有說走就走的底氣,不必擔心找不到充電樁。
從這個角度看,增程式技術犧牲了那10%高速場景下的極致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能,卻換來了90%日常場景下的極致體驗和便利性。
這是一種非常清晰的產品定位和市場取舍。
它不是要當一個門門功課都考100分的“全才”,而是要做一個在特定領域能考120分的“專才”。
這種思路,也恰恰推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普及,因為它大大降低了普通消費者從燃油車轉向電車的門檻和顧慮。
所以,對于增程式汽車,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好”或“壞”來評價。
關鍵在于消費者在選擇之前,要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用車需求。
如果你的生活半徑主要在城市,家里有方便的充電條件,一年也難得跑幾次長途高速,那么增程車對你來說,可能就是一個能極大提升生活品質和降低用車成本的絕佳選擇。
但如果你是一位常年需要奔波在高速公路上,對長途駕駛的動力和油耗有較高要求的用戶,那么,或許動力系統更全面的插電式混動汽車,甚至是新一代高效的燃油車,會是更適合你的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