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漸起的七月,一場青春與鄉土的邂逅在黃岡羅田縣三里橋社區徐徐鋪展。7月7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志遠”志愿服務隊踏上征程,奔赴這片孕育著板栗芬芳的土地,以“栗鏈生態,鄉興共富”為指引,開啟對當地板栗產業的深度調研,旨在探尋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密碼,為鄉村經濟振興注入青春智慧。
調研首站,服務隊走進黃岡羅田農業智慧園。園區講解員如數家珍,將羅田板栗的故事娓娓道來:從品類繁多的品種特性,到標準化生產的流水線作業,再到覆蓋廣泛的銷售網絡,每一個環節都清晰呈現。隊員們由此洞悉了羅田板栗借勢新媒體東風,跨越山川阻隔,走向更廣闊市場的精彩歷程。
移步甫薇山莊,數十畝板栗林郁郁蔥蔥,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畫卷。隊員們穿梭林間,細察板栗的果實形態、植株長勢,在枝葉婆娑間收集第一手種植資料。羅田板栗家族可謂“群英薈萃”:大河岸的毛板栗,色澤金黃,口感粉糯,甜度恰到好處;北豐草板栗則潔白如玉,口感脆嫩,清甜沁心。因生長環境與品種基因的迥異,它們在口感與營養上各展風姿,獨具韻味。
調研最后一站,服務隊來到三里橋村委會,向村書記探尋羅田板栗從收購、加工到銷售的全鏈條脈絡。據了解,新冠疫情過后,政府對板栗產業的扶持力度持續加大,但市場需求仍顯疲軟,供大于求的困境尚未完全破解。當地板栗園規模多在100至200畝之間,種植面積廣闊,產量穩定。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板栗的經濟價值漸趨走低,且采摘與去殼環節需耗費大量人力。更添挑戰的是,板栗儲存期極短,收購的黃金期僅為中間十天左右——早期果實尚欠成熟,晚期則易受蟲害影響,品質欠佳。
當前,羅田板栗產業呈現“龍頭引領、整體向好”的態勢,大型企業憑借暢通的銷售渠道與穩健的經營,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通農戶種植板栗的經濟效益逐年下滑,導致采收售賣的積極性受挫。對此,“板栗采摘 + 鄉村旅游”的融合模式不失為一劑良方,既能提升板栗的綜合附加值,又能通過體驗式消費減少傳統采收的人力投入,實現效益與效率的雙向提升。
農戶在品質保障上亦面臨多重考驗:天災與蟲害常致減產降質,部分板栗園因此日漸荒廢;更值得關注的是,自然掉落的板栗與人工敲打采收的果實品質差異顯著,然而受農村勞動力減少影響,依賴自然掉落采收的情況愈發普遍。市場規律早已證明,堅守品質底線方能實現優價銷售,這一矛盾亟待化解。
此次羅田“栗鏈生態 鄉興共富”調研雖已畫上句點,但那些飽滿的板栗、淳樸的笑臉、關于產業振興的故事,都已深深鐫刻在隊員們心中。從板栗種植的生態智慧到產業鏈延伸的創新實踐,從政企協同的幫扶模式到村民共富的生動圖景,羅田以“小板栗”串聯“大民生”的探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范本。作為青年學子,隊員們將帶著調研所得,將觀察化為思考,將感悟融入行動,以青春之力傳播羅田經驗,更期待與各方攜手,讓這條“栗鏈”愈發堅韌,生態更可持續,共富之路越走越寬廣。(通訊員 萬佳)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智慧園。 萬佳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板栗園了解板栗的生長狀況。 萬佳 供圖
圖為村書記為團隊成員講解板栗市場情況。 萬佳 供圖
圖為調研結束團隊成員的合照。 萬佳 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