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19歲河南小伙因為打車多付了910塊錢,最后輕生的消息,說實話,心里堵得慌。這件事是媒體公開的,從經過到后續都已查實,事發時間是今年3月,地點在上海,如今被哥哥披露才讓更多人知道。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因為910塊錢就想不開?但如果看清這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可能就不會輕易下判斷。
他家里本就困難,父親生病,母親打零工支撐一家五口,他是最小的孩子。十九歲,剛剛成年,從老家到上海,原本是想為家里減輕點負擔。
那筆錢,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他幾乎全部的積蓄。打車付錯錢的當下,他不是沒努力過,第一時間聯系司機,找警察求助,最后才走到穹隆山那一步。
我不想做情緒化的渲染,也不想把責任無限放大。這件事里,最關鍵的,是那位司機收到錢后既不回應,也不退還。
孩子活著時找不到他,去世后哥哥費盡周折才查到聯系方式,卻依然被拒之門外。這不是簡單的疏忽,是明知故犯的冷漠。
如果那位司機在最開始哪怕回一句話,告訴他會核實后退還,我相信,事情的走向就會完全不同。
網上有很多評論,說派出所也有責任,說法律機制太慢,說社會太冷。但我覺得,與其去追問這些不確定的“如果”,不如我們每個人先問問自己:當別人處在困境里時,我們能不能做得稍微好一點?不是偉大,不是犧牲,只是那種基本的、最起碼的體面和善意。
我常說,我們書院讀書,不是為了拿去指責別人,而是希望我們在看清世界之后,還能保留一點柔軟的心。這個男孩走得太早了,他不是不想活,只是沒找到能撐住他的那只手。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
人都有疲憊的時候,也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
但如果一個成年人面對明顯的誤付款,不愿意退還、不愿意溝通,那不是“沒空”或者“忘了”,那就是不講理。
而且是有代價的。現在事情已經到了法院階段,也到了全網關注的地步,司機遲早要面對結果。
我不會把這個事件變成某種情緒的出口,也不認為這是一種“社會的悲劇”。
它就是一個具體的生命,在現實中被漠視、被推拒,最終凋落。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在別人遇到難處的時候,多留一點回應的余地,也許就能改變一個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