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杰臣 受訪者供圖
楊帆 大賽組委會供圖
諾日卓瑪大賽組委會供圖
考古探掘工滕杰臣
十三年田野考古每一鏟都付出了平等努力
近日,剛剛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以下簡稱全國大賽)中勇奪考古探掘工項目二等獎的滕杰臣,回到了位于綿陽市梓潼縣的西壩遺址,繼續在這個西漢時期廣漢郡郡治所在地開展工作。
目前就職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滕杰臣,已進行田野考古13年。回想自己參與發掘過的地點,他想了又想,也無法選出一個印象“最”深刻的遺址,因為“每一個工地都很特殊,每一鏟都付出了平等的努力”。
探掘帶來新鮮感
驚喜之外也有失望
2011年在宜賓實習,讓滕杰臣對考古探掘工作有了初步認識:每天都有解謎一樣的新鮮感、不需要與人有太多交流、能在考古工地做喜歡的事情。這些綜合感受,讓性格內向的他留在了考古一線。
直到正式工作后,滕杰臣才意識到,考古并非只是跟土地打交道。因為考古工地位置的隨機性,與當地群眾、村鎮干部溝通,甚至與施工方據理力爭,都是他的工作內容之一。
和很多考古人一樣,滕杰臣喜歡發掘工作帶來的新鮮感。發掘前的不可預知,發掘中的變化與調整,都能牽動這個年輕人的心緒。然而,這種新鮮感帶來的并不一定都是驚喜,也有失望。
比如2024年,考古隊試圖在西壩遺址找到漢代城址中的壕溝和城墻遺跡。然而通過大半年的鉆探,僅發現一小段城墻。此后又經過多次勘探、試掘,仍未達到預期成果。“這種反復失望的滋味,近幾年已翻來覆去‘折磨’我好幾次了。”但滕杰臣說,“這也是正常情況,我只能盡量去適應和調整。沒經歷過多次失敗,那一次成功也不可能讓你心潮澎湃。”
從省賽到國賽
“自己不輸給任何人”
適應是滕杰臣在工作中的關鍵詞。不斷磨煉手藝,提升心理素質,讓他在考古探掘這條路上走得穩當,走得明白。
在參加本次全國大賽之前,滕杰臣曾在2023年到三星堆遺址集訓過一段時間。“三星堆的土質很硬,鉆探、發掘、繪圖、記錄,每一項流程都很難。”他回憶說,剛開始集訓時,也曾對自己失望和灰心。“聽說很多參賽選手都很厲害。”
是日復一日的訓練,給了滕杰臣底氣。從參加“省賽”到“國賽”,回頭看看,他笑著說,自己不輸給任何人。
滕杰臣所從事的考古探掘工作,尤其是鉆探工作,是整個考古發掘、研究工作的基礎。古遺址的面積有多大?古墓葬有多深?這些問題都需要開展考古鉆探工作來確定。
在滕杰臣看來,相比于坐在實驗室里,考古探掘工作的價值一點也不低。“我們盡管做的是考古勘探、發掘、整理等前端工作,但卻是整個考古學研究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是整個科研體系的基礎。”
對于滕杰臣來說,目前更重要的是踏踏實實、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個考古發掘項目、每一次考古工作調查。“相比于經驗豐富的老技工,我依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可欣
考古探掘工楊帆
在泥土中觸摸歷史 考古人需多種技能
近日,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在瀘州舉行。作為2023年四川省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考古探掘工項目一等獎獲得者,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楊帆憑借省賽的優異成績獲得免試資格,直接晉級國賽,并最終斬獲三等獎。
談及獲獎感受,楊帆坦言:“更多的是后悔,感覺準備不夠充分。”這是他首次參賽,對其他對手不甚了解,總覺得自己還有提升空間。而這份自我嚴格要求,或許正是他能在考古領域深耕13年的密碼。
難忘江口的金印
談及為何踏入考古行業,楊帆的思緒回到了實習時光,“當時我就覺得自己適合這個工作。”他大學學的是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與考古有著天然的聯系。而真正讓他堅定信念的,是在考古現場實習的經歷。“在那里,我真切感受到歷史書上的文字與現場發掘的實物產生強烈聯系,那種震撼難以言表。”此外,考古工作能讓他接觸最自然的山山水水,這種純粹的環境深深吸引著他。
考古現場的艱苦有目共睹。楊帆坦言,雖然比起地質勘探、鉆井工作稍顯輕松,但與室內工作相比,仍要面對風吹日曬。但他卻樂在其中:“能親手觸摸那些帶著歷史溫度的文物,感受它們的存在,再苦也值得。”
在13年的考古生涯中,楊帆參與過不少項目,但江口出水的金印,讓他至今難忘。當時,金印被分成4塊,先發現的部分刻著“世子寶”三個字,唯獨缺了關鍵的一個字。隔了30多米,他們意外發現了一塊金黃色碎片,清洗后竟與之前的部分完美契合,證明了金印是“蜀世子寶”。“那一刻,所有人都激動不已,那種補足缺憾、拼對歷史的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
守護歷史的碎片
考古工作需要極強的耐心和技能。楊帆說,蹲在原地觀察地層、辨別文物是常事,有時一蹲就是幾個小時,站起來時頭暈眼花。“用手去觸摸泥土、沙石,感受它們的硬度和狀態,才能更精準地判斷地層堆積的情況。”除了能“蹲”,能走、能翻山越嶺、身體好、不怕曬黑,都是考古工作者的“必備技能”。
長期待在同一個地方做重復的工作,難免會有煩躁情緒。楊帆的調節方式很簡單:“告訴自己干完活就休息兩天。”可基建項目往往沒有“干完”的那天,他便靠著這份對工作的熱愛,一點點堅持下來。
在楊帆眼中,考古工作的意義非凡。他所在的團隊多參與配合基建的項目,雖不能說震撼世人,卻在默默守護著歷史的碎片。“這些文物和煤炭、石油一樣,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壞就永遠消失了。我們的工作,就是在基建過程中,把這些歷史印記完整無差地記錄下來。”
對于想從事考古的年輕人,楊帆想說,“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好樣的,帶著最初的熱愛和感情去做,一定能做好。”在他看來,現在的工作或許平凡,但后人可能會在他們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視角發現更大的價值。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雷蘊含
古籍修復師諾日卓瑪
從敦煌搬到成都 讓古籍重獲新生
7月的四川烈日炎炎,但四川省圖書館研學室內依舊涼爽。諾日卓瑪的長發被挽起來,露出銀色耳墜,黑色上衣搭配同色系長褲,大片的白色印花在長褲上綻放。她坐在研學室的木桌旁,身后是古籍修復體驗區。與文物打了18年交道的她,身上有文博從業者獨特的內斂氣質。
作為四川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諾日卓瑪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紙張書畫文物修復師項目中獲得二等獎。這是她從業9年來,參加過的最高規格比賽。
15小時讓“殘卷重生”
諾日卓瑪把這項修復形容為“殘卷的重生”。比賽當天,她抽到的2號作品是破損程度非常高的清代水墨畫。
“天啦,那么爛。”諾日卓瑪內心驚呼,但她沒時間感慨:隨著卷軸的舒展,畫心缺損、脫落、糟朽等病害,意味著她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對本體進行整理和修復。
大賽分為兩個部分,總分占比20%的理論考試已在前一天完成,7月4日至5日,共計15小時的實操考試,幾乎決定所有選手的命運。
回憶起考試過程,諾日卓瑪調侃說,“當時心態都崩了。”
畫心打膠礬水、上墻、全色、畫心下墻、四周裁齊……比賽時間截止鈴聲響起,這臺針對文物的“手術”完成了九成多。
諾日卓瑪指著畫作底部位置說,“這里其實還應該繼續全色,但時間不夠,扣分或許有這個原因。”
這幅繪著山石和樹木的水墨畫,經過諾日卓瑪的修補,乍看之下并無異樣,偶有缺色,仿佛是留白的意境。這種破損程度的古畫,平時需要按月為單位修補,但兩天時間,諾日卓瑪也給予它新生。“二等獎也很高興,這是我們整個團隊的榮譽。”
兩年修復700多葉古籍
諾日卓瑪美術科班出身。9年前,她來到四川省圖書館,從零開始學習古籍修復,在此之前,她就職于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諾日卓瑪在敦煌的工作是如實記錄文物全貌。高大恢弘的石窟、美輪美奐的壁畫,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也牽動文博人的心:如果有一天,壁畫不在了,該如何向后人展示這項偉大的文物?于是,她和同事們在樊錦詩先生的帶領下開始了這項浩大的工程。
2016年,考慮到孩子入學問題,也為了和在成都工作的丈夫團聚,諾日卓瑪來到四川省圖書館,成了一名古籍修復師。
古籍修復的準入門檻看似不高,但大到采用何種方式修復,小到百種紙張,都需要深究。諾日卓瑪師從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袁東玨,在基本功修煉結束后,她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參與修復清道光年間的《武攸林氏族譜》。
“每天就是重復、重復,差點崩潰,真的不想再修了。”做慣了勘測和繪畫的諾日卓瑪,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兩年,共修復700多葉,完成時成就感很強。正是這種磨煉,才能細致、耐心,靜得下來做這份工作。”諾日卓瑪通過這個項目,真正找到了“古籍修復師”存在的意義,也真正喜歡上這份職業。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