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耳聾影響全球高達2600萬患者,遺傳因素在先天性聽力損失中占比高達60%。針對這類患者,目前尚無獲批的藥物,半個世紀來,人工耳蝸一直是治療的金標準,但也只能恢復部分正常聽力,30%的患者療效仍然不佳。
針對遺傳病因的基因療法已在臨床研究中顯示出對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9(DFNB9)患兒安全有效。DFNB9是由于
OTOF基因的突變,導致表達的耳鐵蛋白(otoferlin)功能失常,無法正常將聲音刺激信號從耳朵傳向大腦,從而導致耳聾。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舒易來教授在針對
OTOF突變的基因療法研究中已經取得了諸多成果。日前,舒易來教授團隊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研究進一步證實:在關鍵聽覺功能和說話感知方面,基因療法顯著超越金標準人工耳蝸植入術。研究成果為未來遺傳性耳聾的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證據。
截圖來源:JAMA Neurology
這項研究納入72例1-18歲先天性重度耳聾至完全性聽力損失患兒,包括11例接受基因療法的患兒(平均3.7歲),以及61例人工耳蝸植入患兒(平均1.9歲),并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接受基因療法的患兒在第3、6和12個月接受隨訪;人工耳蝸植入患兒在相應時間點或更長時間間隔時接受1次評估。
患兒治療前的耳聾持續時間、聽力閾值和說話能力情況相似。研究團隊設置了三類對照:
僅接受基因療法(8例)vs 人工耳蝸植入(43例)。
雙模式治療(單側基因療法且既往接受對側人工耳蝸植入,3例)vs人工耳蝸植入(18例),包括雙重治療 vs 雙側人工耳蝸植入,以及單側基因療法+關閉對側人工耳蝸 vs 單側人工耳蝸植入。
接受雙模式治療的自體對照,包括基因療法+人工耳蝸 vs 基因療法+關閉人工耳蝸 vs 遮蔽基因療法+開啟人工耳蝸。
主要結局指標為聽覺和說話感知能力,通過問卷調查(嬰兒-幼兒有意義聽覺整合量表[IT-MAIS/MAIS])以及聽力、說話和音樂等測試進行評估。次要結局指標為聽覺信息處理能力,通過失匹配負波(MMN)進行評估。
圖片來源:123RF
在12個月時仍接受隨訪的9例接受基因療法的患兒均顯示出穩定的聽力恢復,平均聽性腦干反應(ABR)閾值從>95 dB nHL(正常聽力級分貝)顯著改善至54.8 dB nHL。在不同的評估中,患兒的聲音感知能力均有顯著恢復。術后3個月和6個月,接受基因療法的患兒和人工耳蝸植入患兒的聽力閾值相當。不過,12個月時,接受基因療法的患兒的平均聽力閾值還高于人工耳蝸患兒,表明術后自然聽力恢復速度不如人工耳蝸植入,但已有5名接受基因療法的患兒在治療后1年的聽力與人工耳蝸植入患兒相當。
基因療法組在多項其他測試中表現出優勢,聽覺和說話能力的改善速度更快,且在噪聲環境中的表現和音樂感知方面更優。
僅基因療法組在6個月(31.0 vs 23.5)和12個月(32.0 vs 28.0)時的IT-MAIS/MAIS評分顯著優于人工耳蝸組。接受基因療法的患兒1在治療一年后能夠說出單詞和句子,接受基因療法的患兒2在治療7個月后能夠說出英語單詞,并在治療一年后能夠說出句子。
對于接受雙模式治療的患兒,接受基因療法的(關閉一側人工耳蝸)的患兒在安靜環境下的環境聲音識別方面表現優于人工耳蝸植入患兒。更可喜的是,12個月時,在噪音環境下的雙音節詞識別測試中,基因療法組(關閉一側人工耳蝸)表現優于單側人工耳蝸組(語音接收閾值-1.0 dB SPL[聲壓級] vs 5.3 dB SPL)。基因療法聯合人工耳蝸組的音準準確率達到66.6%,是雙側人工耳蝸組(37.1%)的近兩倍。
基因療法組在聽覺信息處理速度上展現出明顯優勢。僅接受基因療法的患兒的MMN潛伏期在6個月時比人工耳蝸組縮短0.03秒(0.20秒 vs 0.23秒),雙模式治療患兒的MMN潛伏期在12個月時也比雙側人工耳蝸植入患兒縮短0.13秒(0.08 vs 0.21秒),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為先天性耳聾的治療提供了重要循證依據,尤其是對于
OTOF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耳聾患者,基因療法有望成為人工耳蝸之外的新型有效治療選擇。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期刊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封面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Cheng X, Zhong J, Zhang J, et al. Gene Therapy vs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Restoring Hearing Function and Speech Percep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Congenital Deafness. 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July 21, 2025. doi:10.1001/jamaneurol.2025.2053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