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到50歲,一查體檢,發現空腹血糖5.9、6.1,就開始焦慮得睡不著覺,跑到藥店買藥、找朋友推薦保健品,甚至有人直接開始吃降糖藥。
然后呢?吃著吃著,胃口差了、體重掉了、頭暈乏力,血糖沒控制好,反倒把身體搞垮了。
張文宏醫生明確提出:50歲以后,血糖在合理范圍內波動,不一定非得馬上吃藥,盲目吃藥反而可能害了自己。
說得直白點:很多人不是被糖尿病本身搞垮的,是被“嚇壞”之后的瞎折騰折騰垮的。
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藥也不是越早吃越安全。
血糖輕微升高=糖尿???
現在很多人一聽說“血糖偏高”三個字,腦子里就自動跳出“糖尿病”三個字。
可是你知道嗎?“血糖偏高”和“糖尿病”之間隔著一條河——“糖尿病前期”。
根據臨床指南,空腹血糖6.1-6.9,這叫“空腹血糖受損”;餐后兩小時血糖在7.8-11.0之間,這叫“糖耐量受損”。
這兩種情況合稱為糖尿病前期,還不算真正的糖尿病。
也就是說,這時候身體雖然出現了一點“代謝信號”,但還沒跨過那條線。
這時候如果你一著急就開始吃藥,反而可能擾亂身體的代謝節奏,讓原本還能靠生活方式控制的血糖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為什么很多人一聽“糖前”就慌了?
這就得從我們對“糖尿病”的認知說起。在過去,糖尿病被當作一種“無聲殺手”,一旦確診,好像就注定要吃藥、打針、并發癥纏身。
這種恐懼根植于我們的觀念里,導致很多人一聽“血糖高”,就自動進入“戰斗狀態”。
但現實是,50歲以后,身體的代謝確實會慢慢變慢,血糖輕微上浮,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就像車子跑了10萬公里,油耗變高一點,你不能說它壞了。你不能因為儀表盤亮了一個小燈,就急著換發動機吧?
“糖前”人群,到底要不要吃藥?看清楚這幾個條件
不是所有“血糖偏高”的人都要吃藥,關鍵看幾個點:
第一,血糖的具體數值。
如果空腹血糖在6.1到6.9之間,餐后兩小時血糖在7.8到11.0之間,還屬于“糖前”階段。
這一階段的首選治療手段,是生活方式干預,而不是立即上藥。
第二,有沒有并發癥或者高危因素。
比如是否合并高血壓、肥胖、脂肪肝、動脈硬化、家族史等。
如果這些因素都沒有,那更應該先從飲食運動開始調整,而不是一上來就吃藥。
第三,生活方式是否已經優化。
有沒有控制碳水?有沒有規律運動?有沒有減輕體重?如果生活方式還在“原地踏步”,那就算吃降糖藥也白搭,還可能出現低血糖、肝腎負擔等副作用。
為什么說盲目吃藥可能“害了自己”?
很多人一聽吃藥能降血糖,就當成救命稻草。
但你知道嗎,降糖藥不是萬能的,甚至還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
一是低血糖風險。
尤其是一些藥物,會在不吃飯、不運動的情況下也持續降低血糖。
如果血糖降得太低,輕則頭暈乏力,重則昏迷、猝死。
二是肝腎代謝負擔。
很多降糖藥需要經肝腎代謝,一旦肝腎功能不好,藥物容易堆積,反而加重病情。
三是耐藥性和依賴性。
長期吃藥可能導致身體對藥物“麻木”,原本一顆藥能降的血糖,后來要吃兩顆、三顆,陷入“藥越吃越多”的循環。
“糖前”階段,其實是身體給你的一次機會
很多人把“糖尿病前期”當成“糖尿病前兆”,其實它更像是身體給你的一個健康預警。
就像汽車儀表盤亮了燈,不是叫你換車,而是提醒你檢查一下油、水、電。
這個階段,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遠比吃藥來得強。
根據研究,通過科學飲食、規律運動、穩定作息,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有超過50%的人能把血糖控制回正常范圍。
也就是說,如果這時候你能穩住心態,認真調整生活,完全有可能“逆轉”!
別讓“體檢報告上的一個數字”綁架了你的人生
很多人一查體檢報告,看到血糖6.3,就開始焦慮、失眠、胡思亂想,甚至主動要求醫生“開點藥”。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張報告,反映的是某一刻的身體狀態,不代表長期趨勢。
血糖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
今天熬了夜、前一天吃了火鍋、早上沒吃飯去抽血,這些都可能讓血糖一時波動。
不要被一張報告、一串數字嚇壞了自己。
真正該警惕的,是“不動、不管、不改”
說到底,不是“糖尿病前期”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自己血糖偏高,卻還天天油炸、飲料、甜點不離嘴,坐著不動、熬夜打牌,一邊擔心糖尿病,一邊繼續“作死”。
這種“認命式養生”,才是真正讓人走向糖尿病深淵的罪魁禍首。
50歲以后,血糖管理的核心不是“吃藥”,是“自控”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顆藥上。真正能守住血糖底線的,是每天的選擇:
吃東西的時候,少一口主食,多一口青菜;出門的時候,多走1000步,少坐半小時;晚上早點睡覺,不熬夜、不亂吃宵夜。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才是決定你10年后是否成為糖尿病患者的關鍵。
總結一句話:血糖高一點,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自己嚇壞了,還用錯了力氣。張文宏醫生提醒得很清楚:50歲以后,血糖沒越過“糖尿病”的那條線,先別急著吃藥,先從生活方式做起,才是真正負責任的健康管理方式。
身體不是機器,不能一出毛病就靠“換零件”。
每一個決定吃藥的人,都應該先問自己一句話:我是不是真的已經做好了不靠藥物,也能把生活過得健康的準備?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 參考文獻: [1]鐘雪梅,陳敏,凌雅韻,等.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25,36(06):732-736.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21,13(4):315-409. [3]沈延軍,李偉,林志豪,等.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24,58(1):67-7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