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與文化的傳承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與民族精神,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近期,騰沖文旅推出專題——“手機里的騰沖文保”,旨在通過現代科技的力量,打破傳統觀展的地域與時間限制,讓文物的保護與傳承融入日常生活,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張文光墓
張文光墓騰越街道東山社區前董庫小區閆家塘畔臥牛崗山麓,墓的左側為張文光母之墓。
墓為屏風式,四柱三碑格局,坐北向南。墓前長3.7米,寬2.16米,高1.9米。正中主墓碑,大理石質,上鐫李根源題于右任書“滇西都督大理提督張君墓”。墓聯為張問德書“埋骨此岡真吉壤;揭竿舉義想英風”。兩側碑為1984年騰沖縣人民政府所立,一為“張文光事跡簡介”,一為“重修墓記”。
1923年,李根源與張問德等倡導為其修墓,當時墓僅有一碑一座,基座為一浮雕麒麟石。由于墓地地處偏坡,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墓傾斜塌陷,大半埋入土中。1984年進行了修復,將墓改為屏風式。1987年再次進行維修,于墓前增加了擋土墻,修了石級,使墓地有了較寬的平臺,方便人們登臨憑吊。
張文光(1882-1914年),字少三,騰沖洞山董庫人,1906年加入同盟會后,創立自治會,變賣全部家產資助革命。1911年10月27日(農歷九月初六)策動騰越起義取得成功,成立滇西軍都督府,張被舉為都督,一月之內控制保山、鳳慶、云龍、永平等地區。昆明重九起義后,省軍都督蔡鍔委任張為協都督、大理提督。民國二年十二月十九日(1914年1月14日)被刺殺于騰沖硫磺塘,年僅32歲。民國十二年(1923年),李根源和張問德為其造墓并樹碑立傳。
張文光墓為騰沖辛亥起義提供了實物佐證,是紀念他的重要載體,碑文詳細記載了張文光的生平事跡以及墓地的修繕歷史,為研究辛亥革命在滇西地區的發展歷程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資料。
1984年5月,騰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月,被公布為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張文光遇難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