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古榕城是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文人雅士都喜歡在這兒居住。這里重視教育,人才輩出,單是崇禎元年,就有“戊辰四俊”同榜考中進士,其中一位叫郭之奇,就是揭陽榕城人。我偶然讀了國學大師饒宗頤寫的《郭之奇年譜》,才知道他的事跡,所以這次來揭陽旅行,特意去探訪了他的故居。
郭之奇生于1607年,卒于1662年 ,崇禎元年(1628年)考中進士,后來擔任過福建提學參議、詹事府詹事等職。他不僅是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著有《宛在堂詩文集》,更因其一生忠于明朝、從容就義的氣節被后人稱頌。作為南明重要的抗清人物,他追隨桂王永歷帝,在粵桂南交一帶抗擊清兵,一路做到禮、兵二部尚書,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后來他被俘,寧死不屈,乾隆年間被賜謚“忠節”。
郭之奇文武雙全,在道德、功業、著述方面都卓有成就,是古代潮州七賢之一。不過在潮汕地區,他的名氣不如明朝的翁萬達、林大欽等前輩鄉賢,可能是因為他的主要功業在南明時期。他死于明永歷十六年,也就是康熙元年,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這段歷史。
郭之奇考中進士后的第二年,即崇禎二年(1629年),開始在榕城東門直街馬山橋以東修建太史第建筑群,其中包括郭氏宗祠、金馬玉堂、太史第。
這組建筑群風格獨特,規制嚴格,保存完好,在揭陽古代府第式民居建筑中很罕見,2012年10月被列為第七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太史第建筑群占地約6000平方米,四周有小溪環繞,東邊連著東內城河,西邊連著雙峰寺前河并通馬山滘,西北則與陳泰興河相接。這里有小橋流水,能聽到雙峰寺的晨鐘暮鼓,還有綠樹遮掩,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
- 郭氏宗祠:位于東門直街馬山橋以東,坐南朝北,是典型的潮汕三進式祠堂。它格局完整、規模宏大、規制嚴謹,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現存比較典型的明代府第式古建筑。祠堂前原本有二十多座象征功名、官階、爵位的旗桿斗座,現在只剩下幾段殘石。從建筑規模、形制和工藝,便能看出當時郭家是名門望族。這座宗祠是潮汕地區郭姓人共有的祠堂。
- 金馬玉堂:在郭氏宗祠東邊約30米處,坐北朝南,是三進式官廳,由杉、木、石建成,格局為潮汕傳統的“駟馬拖車”。雖然歷經風雨和戰亂有些損壞,但大體完好。如今經過修整,既保留了古樸風貌,又有了新的氣息。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廳門和天井之間有座牌坊門,這種建筑模式在榕城目前只發現兩處。金馬玉堂左右各有兩排民居,稱為左右火巷,西北邊靠著雙峰寺,古時候有小溪隔開。
- 太史第:這是郭之奇的故居,在金馬玉堂東邊。主體建筑建在蓮花芯,坐北朝南,整體是“百鳥朝凰”的格局。墻基都墊著石條,墻體用青灰磚砌成,整座建筑靠木柱支撐屋頂,主體為硬山頂,梁架是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梁架上的木雕和廳堂地面鋪的紅磚都顯得典雅古樸。更難得的是,后廳左右兩根石柱上有郭之奇親筆寫的對聯:“尊聞行知自是高明廣大,正道修理何須勝利急功”,從這副對聯能看出他的自身修養和遠大眼光。
郭氏宗祠、金馬玉堂、太史第這三組建筑,共同組成了太史第建筑群。它們矗立在揭陽古城里,相互呼應,既像患難與共的兄弟,又像三座耀眼的豐碑。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剛剛修繕完畢,知道的游客還不多,目前來參觀的人也較少。想了解太史第建筑群的朋友,不妨抓緊時間來看看。
參觀攻略:
- 地址:揭陽榕城區觀音仔街揭陽華僑初級中學北側約180米 。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不過盡量選擇白天參觀,光線充足,能更好地欣賞建筑細節。
- 門票:無需門票,可免費參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