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你現在聽著像個段子,可回頭一看,那是你活生生的人生。
比如我兒子,十三歲,長得像個陽光帥氣的課代表,一開口就讓人明白啥叫“成績中下,心態過熱”。
你要問他興趣愛好?他說:興趣是數學,愛好是放棄。
問他周末安排?他說:一張嘴就能排出一周課表,除了上廁所,剩下時間全在“補”里頭泡著。
我看著他那張每天被輔導班攆得沒脾氣的小臉,就像看到小時候我爸讓我割韭菜時我那張“生無可戀”的臉:不同年代,同一表情。
問題就出在這里:我們當年玩泥巴、放牛、扔沙包照樣上了985,他呢,滿城跑輔導班,數學還只會用計算器玩“開方”。
背后的問題,不是他不努力,是這補課的“努力”本身——有沒有可能,只是徒勞的儀式感?
一、學習不是填鴨,是點燃腦子的火苗
我始終覺得,孩子腦子不是塑料桶,說倒就能裝,說灌就能滿。
補課這件事,在很多家長眼里,是“花錢買進步”的捷徑。但從我兒子的反應來看,更像是“花錢買焦慮”的通道。
因為,他上的是那種“別人都報了我們也得上,不然落后”的課外班,課件做得比高考還高級,練習冊比新華字典還厚。可他一寫作業,依舊是:腦袋一片空白,眼神毫無波瀾,答題像買彩票,全憑手感。
我問他:“你上這么多課到底學了啥?”他說:“學會了如何在一小時內,看似認真,實則放空。”
這不叫學習,這是職場PUA。
教育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說過:“真正的學習,是自發性的。”你按著腦門灌進去的,只能叫“知識殘渣”。
所以實際上,他不討厭知識,但討厭被動吸收的狀態。他喜歡的是,老師帶他在生活中“發現規律”的瞬間;而不是死記硬背、按題模板往里套。
就像你再喜歡火鍋,也扛不住一天三頓連吃三周。教育是激發,不是灌腸。
有次他實在太累,說啥都不想去補課。
我倆在家看《喜劇之王》,看到周星馳那句“我養你啊”,他突然一拍大腿說:“爸,你以后別指望我考上清華了,我養你吧!”我嘴角一抽:“你養我?你數學不及格,怎么填工資條?”
后來我干脆讓他停了一節課,結果當天他居然自個兒打開書復習。我說這啥情況,他說:“爸,你讓我放松一下,我反而有點內疚了,就想學點東西補償你。”
你瞅瞅,學習不是不可以學,是你非逼著他干,他就只想當咸魚。
二、孩子不是機器,是需要情緒價值的生命體
再卷的學生,也沒法自動更新系統。情緒卡住了,腦子也會死機。
現在不少娃補課補成了“精神亞健康”,早上像剛充的iPhone電量,晚上就變成關機狀態。你問他學了啥,他說“忘了”;你問今天老師講的難不難,他說“不難,就是我聽不懂”。
我試著給他找輕松點的老師,結果他回來一臉憤怒:“輕松啥啊?他說得輕松,我做得難受!”
孩子的挫敗感,一半源于學習本身,一半是來自爸媽那張永遠不滿意的臉。
你想啊,大人一天上八小時班都能叫苦連天,孩子放學后還得奔波幾個輔導班,身心雙重負擔,能不崩嗎?
教育學家約翰·杜威說過一句很現實的話:“如果我們以今天的方式教孩子,就等于剝奪了他們的明天。”
我看現在的問題不是孩子沒努力,而是整個教育節奏瘋了——像是一輛被催眠的列車,誰跳下去誰是“失敗者”。
上次開家長會,老師說我兒子注意力不集中,我回來批評他:“你是不是上課老走神?”他低頭不語。
我又說:“你知道你以后這樣考不上大學怎么辦嗎?”
他說:“考不上我就當直播博主啊,反正現在網紅都不看學歷。”
我當場腦仁嗡嗡響,真想給他講講高考重要性。可冷靜一想:這不正是我焦慮的根源?非得把他按在“成功模板”里,才叫“盡責父母”。
我們要的不是讓孩子“卷贏別人”,而是讓他“健康成長”。可惜太多家長以為焦慮能當成績催化劑,實際上,焦慮只會把孩子逼成“情緒廢物”。
三、補課是形式,教育才是根本
如今的課外班,就像漢堡王搞活動——買一送三,數學補著順便塞上英語和物理,明明一個胃,非得吃出三種口味。
很多家長以為:課上不懂?補;跟不上?再補;不愛學?換老師接著補。
可你想過沒:孩子不是沒學,而是沒學進去。
補課不是萬能鑰匙,它解決不了孩子的動力問題,也緩解不了家庭的“望子成龍”焦慮。
教育不是“多學”,而是“學會”;不是“上更多的課”,而是“找到適合的路”。
就像毛姆說的:“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是讓人了解自己。”教育本質上,是幫孩子認識他自己,而不是變成另一個別人。
我同事的兒子也補課,一周七天滿打滿算。他媽每次給他打雞血都用“別人家的孩子”舉例。
有一天他兒子當著一屋親戚的面說:“你整天說別人家的孩子,我咋覺得你也不像我媽,倒像別人家的媽。”
全場爆笑,她臉色當場從粉底色變成姨媽紅。
笑歸笑,她那天回去真做了件“人性回歸”的事:取消了三個補習班,帶兒子去了趟海邊。
她說,那是第一次看到兒子笑得像個人。
所以說,教育不是賽馬,而是養花。
你想讓孩子開花,不是拼命澆水、拔苗助長,而是給他陽光、空氣和土壤——還有自由生長的時間。
補課不是原罪,焦慮才是。你要問有沒有必要補課?我說要看補的是“知識短板”,還是“父母焦慮”。
若是前者,合理安排沒問題;要是后者,不如先補補自己內心的空洞。
試著問自己三個問題:
1.孩子真的需要補課,還是我想讓他追上別人的步伐? 2.孩子有沒有因為補課變得更積極,而不是更厭學? 3.補課是幫他打開世界,還是困在更深的牢籠?
因為,教育是雙向奔赴,不是單方面的施壓。
我們不是要把孩子“壓”成某種模樣,而是看見他,理解他,支持他。然后,在他最累的時候,遞上一個蘋果,陪他走完這場沒有標準答案的考試。
別總讓孩子補課,有空也補補擁抱、信任和鼓勵——那些才是真正讓人長大的“核心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