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李海楠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新時代江河保護治理擘畫了全新藍圖。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明確了全力保障江河安瀾、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江河水生態保護等6個方面24項舉措,旨在對江河保護治理任務作出系統安排部署。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意見》圍繞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人水和諧共生格局構建、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完善等維度形成“系統思維”,助力破解江河治理碎片化難題,意在通過工程性措施與生態性保護協同發力,高效推動江河保護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治理”轉型,為全球水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筑牢江河安瀾“硬支撐”
國家水網建設提速,重大工程構筑“安全屏障”。國家水網是江河保護治理的“骨架”。確保國家水網安全有效離不開一座座堅不可摧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當前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加快完善。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經累計調水突破8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達到1.85億人,這個工程已經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重大水利工程不僅解決了區域性缺水問題,更通過生態流量保障機制,實現了水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平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宋獻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舉例介紹,比如,南水北調工程作為國家積極構建的骨干水網布局的重要組成,在不同流域間的水源調配互濟上就發揮著重要作用。
根據《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工程完工后,我國水資源形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新格局。其中,以長江豐富水源為依托,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工程,通過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系,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國家水網骨干。
“通過平衡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重點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也可更好地激發南水北調工程兼具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痹谒潍I方看來,在水資源保持原有分布特點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通過人工修建水利設施實現引水調水目的,“在這一過程中,跨流域間的水源調配是工程建設過程中須重點予以關注的。”
江河安瀾有賴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推進,而筑牢一系列水利硬件“支撐”,更是確保國家水網建設向“最后一公里”延伸的基本前提。而這將對灌溉區農業用水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用水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保障。
在全力保障江河安瀾方面,《意見》圍繞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構建雨情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健全洪澇災害防御工作體系、強化洪澇災害風險防控等方面明確了具體要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負責人關錫璠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完善項目前期工作、及早下達中央投資、加強建設質量管理、強化工程運行管護,繼續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力促人水和諧共生,構建生態文明的“軟實力”
水網之間形成系統有效的補缺和調配,是國家積極興建水利設施、構建骨干水網的應有之義。由此帶來對節水戰略落實、地下水治理、河湖生態恢復和重塑的積極影響不言而喻。
《意見》提出要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護江河、人水和諧共生的江河保護治理格局。這不僅是對人水和諧共生客觀需要的有效回應,更是構建我國生態文明“軟實力”的必然之舉。
“目前,我國以全球6%的淡水資源創造了世界18%以上的經濟總量。”水利部總規劃師吳文慶在發布會上介紹,水利部將從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等方面,建立健全科學灌溉制度、節水產業發展、再生水利用管理等制度體系,推進節水事業高質量發展。
“從激發綜合效益來看,流域之間的水源調配能夠帶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長久可持續。”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總工程師王銀堂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全方位提升節水水平的系列部署,須與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和有效形成合力,確保高效應對“枯水期”及“豐水期”,防止出現大規模的旱澇災害,確??茖W灌溉手段有的放矢。
張祥偉介紹,地下水保護治理是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一環。與2015年相比,當前全國地下水超采量減少31.9%,超采區面積減少6.8%。
“地下水水位下降是一個對水資源傷害逐步累積的過程,其水位下降后還會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對水和生態整體的損害至關重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水生態對整體資源環境影響巨大。水利發展仍然是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水利發展需要不斷上臺階,其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展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需求。
除此之外,王銀堂強調,還應該更加重視中小河流與大江大河水利工程形成系統網絡,“以此對全流域水文生態及水源做到可控、可用、可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層面在積極推動對江河湖水治理上也在重申“不容松懈”的立場?!兑庖姟芬蠹訌娊铀鷳B保護。提出強化江河流域生態功能、改善河湖生態環境、加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建設江河綠色生態廊道、推進河口及三角洲生態保護等一系列具體要求。
在姜文來看來,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任重道遠,且利在千秋。對在水利發展過程中進行“利水”,在“利水”建設中發展水利是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水利發展的必然抉擇。這需要我們對給水健康造成損害的項目進行梳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把對水的損害降到最低,實現“水利”與“利水”同步實施,創造“雙贏”格局。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