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戲臺》拍了七八年,終于要被端上桌了,卻被突然推遲檔期。
月底是觀眾們期待且爭議了多年的電影《731》,原則上誰也不會去和它爭檔期。
但陳佩斯原本要定于7月17日上映的電影,卻硬生生被推遲了8天,相當于把這部電影的solo時長直接腰斬。
如此緊張的時間,網友們卻紛紛表示一定會去支持。
上到99下到剛會走的人居然都是陳佩斯的觀眾,這下陳佩斯的票房穩了!
而朱時茂當年對陳佩斯的評價,如今再次得到印證!
1、拍攝屢遭坎坷,上映來之不易
將話劇《戲臺》搬上大銀幕,是陳佩斯從 2018年就開始的計劃,這期間的艱難遠超想象。
他在臺前說投資方更換了兩三次,實則事實比這更殘酷。
有的投資方看完劇本后,提出要給劇中的民國背景加入當下流行的穿越元素。
讓民國戲班與現代觀眾產生互動,認為這樣能吸引年輕群體。
陳佩斯直接拒絕,他認為《戲臺》的魅力就在于其濃厚的時代背景和真實的戲班生活,強行加入違和元素會破壞作品的完整性。
可是一個70多歲的老頭子當主演,背景還是民國舊社會,這樣的作品觀眾能喜歡嗎?
考慮到這種劇情不夠迎合當下年輕觀眾的審美,很多投資方也放棄了合作。
這其實也是不少電影人都在面對的現狀。
拍電影耗財耗時,呈現出的藝術思想觀眾也不一定會買賬。
所以還是那些商業片更受歡迎,劇情符合主流審美,大導演、明星演員陣容一宣傳就有大批人來看。
對于投資人來說,拍電影是“玩電影”,他們更在乎的是周期和收益,而不是呈現出的作品質量。
看看如今暑期檔三部喜劇片里,《長安的荔枝》和《你行你上》的明星導演陣容都比《戲臺》更有吸引力。
所以《戲臺》注定會被投資方放棄,它沒有流量加持、題材也更傳統,誰甘愿冒險呢?
投資人的處境陳佩斯是理解的,正如他采訪時所說:
“電影賠錢投資人會死,明星還能浮上來。”
但他依舊沒放棄拍電影,面對資金鏈斷裂的危機,陳佩斯和妻子抵押了房產,湊得啟動資金。
萬事開頭難,但當我們了解到這場電影背后的故事,還是會令人動容。
陳佩斯這樣的人拍導演都困境重重,那其他電影人呢?
所以很多網友都堅持這個觀點:
這部電影來之不易,但并非是為陳佩斯叫屈、賣慘,而是對一個古稀老人追求藝術的支持。
2、71歲陳佩斯打臉所有商業片導演
拍電影敢于慢下來,是一種勇氣,一種在當下影視圈幾乎絕跡的勇氣。
可是小火慢熬的東西,和依賴技術狠活的工業餐食肯定是不一樣的。
在拍攝過程中,陳佩斯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可是給劇組帶來了不少麻煩。
為了還原民國戲班 “一桌二椅” 的道具特色,道具組走訪了12個省市的舊貨市場,也沒找到。
最終還是請到一位經驗豐富的木工師傅,參照博物館的文物圖紙進行復刻。
僅一張上場門的屏風,就因為雕花的弧度不符合當時的工藝特點,反復重做了5次。
后期制作時,發行方出于市場考慮,希望將138分鐘的片長剪成90分鐘,認為觀眾難以接受過長的影片。
陳佩斯也堅決反對,他認為戲班后臺的煙火氣、角兒們候場時的眼神等細節,都是展現作品內涵的重要部分,不能隨意刪減。
經過一個月的溝通協商,片長最終確定為 125分鐘。
《戲臺》從立項到獲得公映許可證,歷時7年,是同期備案影片平均周期的3倍。
這樣長的拍攝周期,值得嗎?
這樣考究甚至于呆板的作品,觀眾會喜歡嗎?
業內最初對《戲臺》并不看好,但預售數據顯示,25到35歲的觀眾占比達到58%。
原本認為80后不是主要的電影受眾,結果一群80后網友跳出來說:
“我們70后、80后只是老了,不是死了”“這次攜家帶口去看電影”。
此前就有00后表示孝心給家長買刀郎、鳳凰傳奇演唱會門票,這次也不例外。
而且自從費翔出演《封神》再次翻紅,不少年輕人都表示還是父母輩追的星更加高質量。
作為春晚常客,00后也受長輩熏陶看過他的作品。
這次全年齡段的觀眾都在撐場子,那些攪局想要看笑話的人真是被啪啪打臉。
《戲臺》沒有啟用流量明星,黃渤、于正等人都是零片酬出演,兩代喜劇人攜手還原作品。
影片也沒有炫技的特效,真實的畫面感、淳樸的剪輯,感覺像看紀錄片。
整部影片的笑點也并非靠網絡熱梗堆砌,而是蘊含在劇情和對話中,而看過陳佩斯《吃面條》等作品的人就知道,他最擅長的就是反諷。
看慣了明星陣容和大IP改編劇,看慣了翻版爆款和炫技剪輯,那些不鑲金邊的璞玉之作,有多少導演能拍出來呢?
這一次打臉所有商業片導演,《戲臺》就是要靠老演員、還原老故事來征服現代觀眾。
3、朱時茂的話有人信了
朱時茂曾說:
“陳佩斯性子倔,認死理。”
當時沒人當回事,覺得不過是老友間的調侃,就好像當年他吐槽陳佩斯摳門不請吃飯一樣。
陳佩斯的倔,誰人不知?
他可是當年把央視告上法庭的第一人,因為央視侵犯自己的著作權,決定與其斗爭到底。
他自己也說,這次對央視說“NO”的代價太大,但他就是要爭一個公平。
他的作品也都是極盡諷刺之能,《吃面條》諷刺了“表演套路”和“面子工程”,真是敢說。
而《戲臺》在10年前以話劇形式首演時,就十分受歡迎。
如今電影能有這么高的預售票房,正是觀眾對劇情的認可。
《戲臺》里軍閥強改戲文的荒誕,像不像某些領導的行事作風?
只因自己喜歡項羽,就讓所有人按照他的愛好把劉邦寫死,完全違背事實、不講邏輯。
戲班班主在生存與尊嚴間的掙扎,讓每個步入社會、想要堅持自己想法的打工人都感同身受。
藏在民國故事里的現代共鳴,比任何流量梗都更戳人心。
還有那考究的背景、戲服,甚至是僅有一個鏡頭的硯臺,都絲毫不讓人出戲,正是陳佩斯近乎偏執的認真,才讓《戲臺》的畫面有了穿越時空的力量。
那些投資人以為觀眾不會喜歡老故事、老劇情,實在是大錯特錯。
就像當年沒人看好的《百鳥朝鳳》,上映后票房慘淡,竟然在7年后迎來口碑暴增,如今在視頻平臺上,講解它的短視頻播放量個個讓人瞠目結舌。
年輕網友們都在彈幕里刷著“嗩吶一響,靈魂震顫”,可見大家不是不接受老故事,而是反感被糊弄。
陳佩斯沒拍過電影,也不懂什么算法流量,只知道“戲比天大”。
他用堅守證明,老故事里也藏著新智慧,就像《世說新語》里的風骨、《聊齋》里的人情,總能照見當下的生活。
那些攪局的人,是否也是因為懼怕這位喜劇大師還和年輕時候一樣的倔強、一樣的敢說呢?
結語
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藝術也從不分受眾年齡。
在這個追求速成的時代,感謝有陳佩斯這樣的人愿意為“認死理”買單。
好飯不怕晚,好故事永遠有聽眾,觀眾不是傻子,不會讓這位老藝術家輸的。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多部電影“提檔”,陳佩斯宣布新片《戲臺》延期并致歉
澎湃新聞|從話劇到電影,陳佩斯的《戲臺》沒丟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