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承載著周邊居民晨練、遛娃、鄰里閑談的烏魯木齊佳源絲路文化公園,如今正陷入一場尷尬的“拉鋸戰”——白天有保安嚴守,僅限絲路文化城業主和看房客戶進入;夜晚閘機損壞,成了居民“鉆洞偷玩”的場所。這道時緊時松的門,不僅困住了居民的休閑需求,或許也悄悄損害著開發商的口碑與潛在利益。
昔日共享樂園,如今“半禁半放”
佳源絲路文化公園的熱鬧,老居民們至今記得。2021年建成開放的它,以千畝規模、790畝綠化面積,以及休閑區、健身區、兒童樂園等完善設施,迅速成為周邊居民的“生活標配”。清晨的太極扇、傍晚的廣場舞、周末的親子野餐,這里的每一寸空間都充滿了煙火氣。
轉折始于近1-2年:公園突然收緊開放權限,非業主和看房者被拒之門外。如今的入口處,一邊是車行閘機損壞后裂開的大洞,成年人稍彎腰就能鉆進去;另一邊是被圍擋封死的人行通道,“綠化打藥禁止進入”的告示牌成了白天的“擋箭牌”。可到了夜晚,保安下班后,“鉆洞入園”成了常態——帶娃的、散步的、跳操的,大家借著夜色“偷偷”享受這片熟悉的空間,“像做賊,但實在舍不得這片地方”。
開發商的“算盤”與現實的“反效果”
關于限制開放,筆者曾咨詢開發商,得到的答復是“因綠化打藥存在風險”。但這一理由顯然難以服眾——畢竟“打藥”不可能持續一年,更擋不住夜晚成群結隊的居民。坊間更傾向于認為,此舉或是為了降低維護成本,或是想以“業主專屬”為賣點提升房價。
可現實是,這種“圈地”操作正在反噬:損壞的閘機無人修,夜間管理形同虛設,不僅增加了安全隱患(比如居民摸黑入園可能磕碰),更讓開發商的口碑受損。周邊居民提起公園就搖頭:“格局太小了,為了賣房把大家都得罪了。”
其實反過來想,若公園能合理開放,反而能成為天然的“宣傳窗口”。居民在園內散步時,難免會留意到周邊的樓盤;帶娃玩耍時,說不定就會和看房客戶聊起“這里環境真不錯”。這種自發的口碑傳播,遠比“專屬”標簽更有說服力。所謂“自帶流量”,不就是讓更多人感受到公園的價值嗎?
破局:開放不是“虧本買賣”,而是雙贏選擇
開發商投資建園的付出值得肯定,但公園的公共屬性不該被忽視。周邊居民想要的,并非免費侵占,而是一個合理的進入通道——哪怕是分時段開放(如工作日晚間、周末白天),或是收取少量維護費(用于保潔、設施修繕),只要能堂堂正正入園,大家都愿意配合。
畢竟,一座充滿人氣的公園,才是有生命力的配套。當居民在園內歡笑,當孩子在草坪奔跑,當鄰里在步道閑談,這些場景本身就是對周邊環境最好的宣傳。反之,一道冰冷的閘門,不僅隔開了居民與公園,也隔開了開發商與周邊社群的信任。
希望開發商能重新考量:與其讓公園在“半禁半放”中損耗口碑,不如用開放的姿態實現雙贏。讓公園回歸共享本質,既能滿足居民的生活剛需,也能為樓盤注入更長久的吸引力——這道閘機,該修的或許不只是物理上的損壞,更是與居民之間的心理隔閡。
來源/原創 圖片/網絡整理 封面設計/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