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在杭州郵電局退休的葉公牽頭,我們5個寧海人組群,報名參團去甘南旅游。
6月8日10:17,乘坐從杭州發車的T112次列車,經過20多個小時,第二天早上7點即到了天水市。天水市是我們進入甘肅境內的第一站。旅行社要第二天才安排旅行車送我們去甘南,所以我們得以先去瀏覽了天水市的伏羲廟和天水古城。
走馬觀天水
天水市古稱秦州,成紀,又稱隴上江南,羲皇故里。出于成紀的伏羲氏一直以來都被尊為華夏文明的奠基者,位于三皇之首。據記載是他以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是他引導古代先民學會了織網狩獵,馴化獵物,種植谷物,栽桑養蠶,織布穿衣,并且創八卦,定嫁娶。為了紀念這位華夏部落的領袖,全國建有許多伏羲廟,其中以天水的為第一,被譽為“華夏第一廟”。始建于明代,不斷得到重修和擴建的天水伏羲廟現在已經修成了莊重宏偉的伏羲城。伏羲城內,門、廊、坊、殿、宮、院、祠、廟、碑、房、亭,無不布局嚴謹,建筑美觀。當年曾經按照八卦方位種下過64棵柏樹,至今已有600多年樹齡的古柏現存還有28棵。在這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里,每年都要舉行國家祭祀大典。今年夏至,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久先生帶領臺灣團隊到此參加了祭拜。伏羲廟正以它獨特的歷史地位,成為海峽同胞認祖歸宗的紐帶和節點。
姜維是天水的另一張名片。天水市是甘肅省除了省會蘭州之外的第二大城市,下轄兩區五縣,分別是秦州區,麥積區,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姜維就是其中的甘谷縣人。在天水古城的一個廣場上,用花崗巖雕刻著諸葛亮姜維等三國人物群像,諸葛亮羽扇綸巾,穩坐車中,氣定神閑,姜維手按佩劍,英姿颯爽,周邊旌旗招展,戰馬揚蹄,兵將奮勇,再現了當年蜀國大軍六出祁山討伐曹魏的一幕情景。
天水古城里有一個長長的名人畫廊,墻壁上掛滿大幅名人畫像,畫像下面寫著有關他(她)們的文字介紹,其中有伏羲,女媧,姜維,李廣,李世民,李白等38位天水名人。
在麥積山附近,我們踏上了京劇“失街亭”中的街亭這個地方,1800年前,事先立下軍令狀的馬謖,因為不慎丟了街亭這個咽喉要地,被孔明砍了腦袋。時間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但是街亭作為交通要道的地位依然存續。這里東面通往寶雞(古代稱陳倉),祁山,西安,西面去到蘭州,西寧,漢中在南面,銀川在北方。從連云港到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連霍高速公路經過這里。交通樞紐下高速出口收費站的上方,高高掛著“街亭”兩個大字。樞紐站的邊上,建有非常漂亮的麥積山溫泉賓館。
在天水城中,現在有兩個火車站,運營動車組的是后建的天水南站,老的火車站仍舊還在運行綠皮車。兩個火車站之間,渭河穿城而過,由于這一段渭河的河底種滿水草,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凈化水質的效果,因此比起寶雞山溝里的那一段渭河水,混濁度確實降低了不少。在寶雞到天水的那段路邊的渭河,河溝里流淌著的就是污泥濁水,怪不得姜太公可以放直鉤釣魚,反正我們看不見魚,魚也一定看不見魚鉤的。
我還驚奇的在天水古城內,發現了銅質的窨井蓋!窨井蓋蓋子上除了鑄有‘雨’,‘污’,‘消’等字樣外,還鑄有各種展現老故事舊場景的圖案,如小孩放鞭炮,放風箏,工匠磨刀,刀削面館,爆米花等。十幾年前,在意大利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發生的那個小鎮,我看見過已經有著幾百年壽命的銅質的窨井蓋,當時深深感嘆,佩服意大利市民素質真高,遺憾在我們國內,就是鑄鐵的窨井蓋,也經常被盜去賣錢。今天,我意外地在這里邂逅了銅質的窨井蓋,仿佛看到了民族的自尊心。希望它也能幾百年的留在那里,替我們中國人留住臉面!
進甘南的路上
第二天,6月10日。從天水出發,旅游大巴車計劃用五個半小時,把我們送往隴南市宕昌縣的官鵝溝景區去。甘肅省在地圖上呈狹長形狀,東西最狹窄處僅僅只有90公里。而從東南面的天水到西北面的玉門關直線距離有1500公里,走最近的公路也要1600公里。差不多相當于從北京南下,經過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到達福建這五個省的距離。所以才有了這么一句話:不是新疆太遠,而是因為甘肅太長!從陜西進入甘肅,只要西出玉門關,前方就是新疆了。
旅游車先是朝西往蘭州方向,然后在中間折而向南前進。一路上,看到公路兩邊的指示牌上寫著的地名,如漢中,蘭州,隴西,定西,會寧,哈達鋪等等,都會激蕩起我心中一陣一陣的漣漪,勾起記憶中相關的故事!這條路上,有李淵李世民在隴西起家,建立起了幾百年的大唐帝國。清代的左宗棠舉債籌集軍費,經這條道路抬棺出征,堅持經營新疆,留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三路紅軍徒步兩萬五千里,幾經轉折,最后在會寧會師,保存了蘇維埃的星星之火,最終建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聞名世界的千年絲綢之路中,這里更是十分重要的黃金路段。
一旦進入歷史,哪怕是進入歷史故事,五個半小時也就沒有什么時間長度了。吃中飯的時候,旅游車到了宕昌。官鵝溝景區就在附近了。
官鵝溝和臘子口
甘肅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是以荒涼的面貌存在著的,有諺語云: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里無人煙,風吹石頭跑。就是作為5A級景區的敦煌,不也是處于沙漠的包圍之中嗎?但是官鵝溝卻刷新了我們的認知。所謂官鵝,乃羌語峽谷的意思。峽谷中,岷山山系雷古山的雪融水不僅以從巖壁中滲出來,順山溝淌下山的方式,更是以一個個大小不同,高低不等的瀑布的形態從半山腰噴瀉而下,在谷底匯合成為長年奔流不歇的溪流。如果流水稍作停留略為喘息,立刻就會匯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待到耐不住了,湖水又會從壩上肥出來,重新恢復成相對平緩的瀑布模樣,快快樂樂的翻越石壩,繼續順著峽谷向下奔流而去。充沛的水汽,使得整條溝谷兩邊樹木茂盛,郁郁蔥蔥。谷口開闊處周邊都是形形色色的民宿,展現在眼前的完完全全是一幅江南春夏季節才有的景像。
億萬年來的冰冷的雪融水切割,加上地質升降使得官鵝溝兩側的塊塊巖壁千奇百怪,有的像老樹的枯皮似的團團龜裂,有的像刀切的煎餅,層層疊疊,有的像咆哮的野獸咧嘴呲牙。初看起來似乎毫無規則可言,但終究是冰冷的雪水和特殊的地質地貌的鬼斧神工,一切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我見到過路邊的一塊花崗巖石牌上寫著說明:‘不均勻變形’五個說明字。
由于時間限制,我們沒有乘坐纜車去海拔4000米的雷古山尋找冰川,而是轉向迭部縣境內的臘子口進發。
臘子口是當年紅軍長征路上繼“飛奪瀘定橋”后生死攸關的又一處險地。中央紅軍經過長途跋涉和連續戰斗,人員急劇減少,隊伍疲憊不堪,后有大隊追兵,前有層層防守。臘子口兩側石壁直立,中間僅30米寬,谷底臘子河激流奔涌,簡易的木頭橋前有一小塊開闊地,而守敵已經建起3個碉堡,架起了機槍,真所謂一夫當關,萬人難開。面對國民黨中央軍的防守,紅軍發起了多次英勇的沖鋒,均無法突破封鎖。慘烈的戰斗,使臘子河的流水為之變色。
在光靠正面進攻難以奏效的情況下,紅軍指揮員經過反復觀察,通過一個年僅17歲,從小爬山采藥出身的叫“云貴川”的戰士,借助撓鉤繩索,組織突擊隊沿側面攀上懸崖峭壁,仿佛從天而降一般,終于突破封鎖,取得了這一關鍵性的勝利,從而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
現在,在臘子口建有兩個紀念碑,一個是臘子口戰役紀念碑,還有一個是綠色長征宣言紀念碑。臘子口今天成了綠色發展的一個起點。
在紀念碑旁邊,因當地人賣東西而形成了一個小集市。黃芪等中藥材是這兒的特產。我買了30多酒精度的2斤青稞酒,在去了洗手間出來之后,發現賣酒的老鄉等在門口,說我還沒有付錢。我拿出手機一看,果然沒有付款記錄,一邊急著付款,一邊連聲道歉,身著民族服裝的老鄉說,你肯定不是故意的,這兒手機信號不好。后來我對導游說起了這件事,他說沒有關系的,假如后來發現沒有付款,可以讓他下次捎去補給老鄉。當地的民風是相當淳樸的,當年紅軍在攻下臘子口之后,就在這個地區,感受到了當地老百姓表現出來的極大熱情。毛澤東在哈達鋪提出一個口號:“大家吃好,和百姓一塊吃!”紅軍政治部給每個戰士發下了一塊大洋。那時的物價十分便宜,當地一頭大肥豬才五塊錢,一只羊兩塊錢,一塊錢可以買五只雞。加上繳獲的大米白面,經歷了千辛萬苦的紅軍戰士,近一年來第一次洗上熱水澡,接下去的幾天里,每餐三個葷菜,人人在這里吃得肚子脹脹的,每個人感到就像過年一樣。
我們那天晚上住在迭部縣城。也吃了一頓牦牛肉大餐。6個人總共花了330元人民幣。比起紅軍時期的價格當然是貴了許多,但如果與在其他地方吃同樣的牦牛肉來比較,那可能要便宜一半,畢竟我們那天專門吃牦牛肉,要了大約3倍標準數量的牦牛肉,加上箘菇輔料,個個肚子也是吃得脹鼓鼓的。
扎尕那與約瑟夫·洛克
6月11日,大家很早就吃飯了。清早出發,乘坐旅游車前往扎尕那景區。扎尕那,藏語意思為石匣子,石頭城。車上,本地導游小姜介紹了扎尕那和外國探險家洛克之間的關系。1925年,一個叫洛克的外國人從甘南卓尼縣進入迭部縣扎尕那,發現了這個被群峰包圍,幾乎與世隔絕的草甸,他被這里的美景驚呆了,發出了這里簡直就是東方伊甸園,就是《創世紀》中神造亞當和夏娃的地方的驚呼。
我在百度上搜了一下,洛克1884年出生于維也納普通家庭,18歲開始流浪,足跡遍及歐洲,北美洲和加勒比海等地,1911年進入夏威夷大學從事植物學研究,1919年被聘為本校植物學教授。1922年2月,與美國農業部合作,到中國西部尋找抗枯萎病的栗子樹種,同時受《國家地理雜志》資助,從此開始了長達27年的在中國西部的探險生活。從云南的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迪慶,怒江,四川的木里,稻城,到甘南的卓尼,迭部,蘭州。他收集了6萬件植物標本,其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植物品種有160種之多。包括在麗江發現的重要種屬“洛克蘋果”,在卓尼發現的風靡整個歐洲的“洛克牡丹”。他拍攝了上千幅反映當地生態和民俗的照片,他還系統研究了納西族東巴文化,編纂出納西語英語百科詞典。他的考察成果,激發了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消失的地平線》一書的創作,從此構建了“香格里拉”的傳說。
與他堅定,博學,無所畏懼卻又傲慢,暴躁,孤僻的性格一樣,他在中國的遭遇也很有戲劇性。100年前,這里交通不便,自然險阻加上土匪襲擾,探險家,植物家洛克身體一度崩潰,1927年是被抬出中國去的。1949年,他被視為間諜,遭驅逐出境。與他交往27年的玉湖村村長因勾結外籍人士的罪名被處決。但是由于他的探險和傳播,甘南被美國的《探險》《視野》雜志評為世界50個戶外天堂之一。同樣也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而他走過的從卓尼縣到扎尕那的117公里道路,也被稱之為“洛克之路”,成為現在人們自駕游的神圣之路。
我們的旅游車在經過村寨時沒有停留,而是直接開到了山上的觀景臺。從觀景臺上望去,四周奇峰林立,山峰圍起來的草坡上,隱隱約約散落著2個村寨,晨霧中,村寨上空炊煙裊裊,散發出一片寧靜祥和的氣氛。天空已然布滿霞光,盡管看不見被高大的山峰所阻擋著的太陽,但是太陽卻從兩座山峰中間將光芒投射了進來,在朦朧的山谷中,被切割的投影棱角鋒利,形成了先驅者所命名的耶穌之光,高山頂上的積雪在金色的陽光照耀下格外醒目。觀景臺下,芳草綠樹在晨霧中朦朦朧朧,彩色的木頭游步道上,游客們衣著鮮艷,同樣成了人間仙境里的角色。石頭城隔絕了城市的喧囂,保留了天地間的原始,根本用不著花特別的詞語來贊美扎尕那,因為這里就是世外神山,世人夢寐以求的伊甸園。
在若爾蓋草原上
下山后,旅游車這一天基本上都在一望無際的若爾蓋草原上行駛。導游說這是面積僅次于呼倫貝爾的國內第二個大草原。與呼倫貝爾是低海拔的草原不同,這兒的平均海拔3000多米,四周高山環繞,高山頂上的積雪隨著旅行車的行駛時隱時現。廣袤的草原上不斷出現牦牛群,羊群,它們低頭安靜地啃著剛長出來的草芽。天上的朵朵白云,潔白得像被水洗過一樣,映襯著藍天,令人心曠神怡。草原上行駛的汽車不少,大多是旅游車,行駛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翻過一個又一個山包,進入眼前的依然還是綠草如茵的草地,草原仿佛無邊無際,從扎尕那出來到黃河九曲第一灣,再到花湖景區,一整天汽車都在草原上奔馳。
九曲黃河第一灣位于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處。主要景點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乘坐號稱高原第一長的電梯,登上海拔3600米的觀景臺,可以看見遠方白云底下,河流沿山脈轉身,在廣懋的高原濕地上像一條長長的游龍,東繞西轉,西轉東繞,兜兜轉轉,似乎不愿離開這個遼闊而美麗的家鄉。直至彎彎曲曲而來的流水,與眼前左手邊的黑水河相匯合,在此描繪完畢美麗的黃河第一灣美景之后,才不再留戀于此,放心地昂首闊步從觀景臺前奔向遠方。
到花湖景區時,已近黃昏,天色昏暗,看起來似乎馬上就要下雨。下車后肉眼可以看見,前方雨簾夾著雷光閃電在山邊轉圈,雖然最終雷雨并沒有降臨到我們的頭上,大家甚至還欣喜地發現,已經是傍晚七點半鐘了,左邊云逢中仍然鉆出太陽,右邊掛起彩虹的美景,但是雷雨產生的冷風所帶來的威力,無疑極大地壓抑了大家的游興。花湖是高原濕地,六月初才剛剛從嚴寒中醒來,所以只能看見幾朵很小的草花,與杭州的西溪濕地,湘湖景區自然無法相比較。因此,大家觸景生情,在思念美麗家鄉的同時,巴不得能早一點鉆進汽車保暖。糟糕的是同車的幾個疲憊的女游客有了高原反應,走不動路了。等導游找到她們,引導她們坐上旅游車出發時,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停車場上所有的旅游車都走光了,我們是最后返程的一個團隊。
按照計劃,應該還有一個景點“朗木寺”。但時間已經不允許,只能遺憾的放棄了這一行程。
那晚住在碌曲縣城。比起其他縣,這里明顯人口稀少,只不過夜里10點,大街上已經燈光昏暗,連吃面條的地方也很難找了。等吃完東西可以睡覺時,已經12點快到了。導游小馮尚在醫院陪2個得了嚴重高反的游客打針吸氧,幾個輕微高反的游客甚至已經聯系起出租車,準備包車從附近的機場飛回杭州。后來聽說從明天開始,海拔逐步降低,不會再有高原反應了,她們才沒有放棄接下去的行程。
春夏秋冬同一天
6月12日,旅行車依舊行駛上草原。不同的是,昨天是路過草原,今天下車踏進了牧場。陽光下,阿米貢洪牧場的牧民以焚柏樹枝的游牧民族的儀式歡迎我們。牧場遼闊無際,遠處牛羊成群。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當地政府以經濟補償的方式,安排牧民逐步減少放牧的牛羊數量,出資鼓勵牧民在路邊建房,發展旅游經濟。在這個景點,就有牧民牽馬供游客騎坐。我小時候騎過牛,但是沒有騎過馬,因此花了30元錢去體驗了一把。我腳踩馬蹬,手抓著馬鞍前端的把手,要求牧民放手,意圖讓馬兒奔跑起來,但是牧民不肯放手,可能他們生怕出安全事故,僅僅是讓我們溜達了一圈,留下了一張照片過過癮。
拉卜愣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寺內有著6個藏學院。整個寺廟面積占了大半個鎮子。從南門進去,最近的就是有名的轉經長廊。比人還要高出許多的轉經筒據說有2000個,一個個轉經筒連起來的轉經長廊有3.5公里長。寺廟內道路四通八達,凡是外墻涂著赭紅色的地方,都是謝絕參觀的僧人們的生活學習區域,寺廟里生活的僧人,最多時有4000人。藏族人如果家里兒子多,就會讓其中的兒子去寺廟學習當喇嘛。因此這里有不少年輕人在學習。學習升級的順序,跟我們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有些相似。
在一般寺廟中,主供的菩薩,佛像大多為如來佛,觀世音菩薩,但在拉卜楞寺,彌勒佛竟然有著極高的地位。聽說來了寧波人,解說的喇嘛對我們表達出意外的熱情。
由于這兒海拔很高,太陽直照,紫外線十分強烈,如果不加以保護,就會被灼傷。我看到有不少本地人臉色跟印度人一樣黑。如果說我們在阿米貢洪的溫度是春天的話,在拉卜愣寺我們就象進入了夏天。我們還發現寺廟后面的幾座山上寸草不長,而寺廟前面的那些山上卻是樹木茂盛,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呢?
吃好中飯的時候,突然下起了雨,我沒有帶雨傘,看看雨不大,就冒雨跑上了旅游車。坐下幾分鐘后,頭突然刺痛了兩下。晚上在海拔2900米的合作市住宿,躺在床上的時候,明顯有一種缺少氧氣的感覺,大概這就是中午奔跑引起的高原反應了。聽說在同一海拔高度,晚上的反應比白天要強烈一些。初來乍到,避免激烈運動真是值得重視。
下午去的是美仁草原,海拔有3600米左右。在路途中,天空剛才還是陽光燦爛,可旅游車開了沒有多少路,眼前已是烏云密布,轉眼之間,旅游車前擋風玻璃已經斑成了一片,駕駛員打開了雨刮器,隨后還干脆停下車子,拿毛巾去擦前擋風玻璃,因為剛才下的是凍雨,牢牢沾在玻璃上,雨刮器刮不干凈了。旅游車再往前開,凍雨變成了冰雹,打在車廂頂上,發出了咚咚的響聲,樟腦丸大小的冰雹在馬路上活蹦亂跳。隨著旅游車的前進,冰雹忽然又變成了雪花,紛紛揚揚撲面而來,待到轉過一個山坳,眼前的群山已然積起了雪,望過去白茫茫一片。導游告訴我們,甘南海拔高,每年要到7月份才停止下雪,一天之中像這樣反復無常的天氣并不奇怪。所以旅游來甘南,建議大家夏天也要帶上冬衣。
到了打卡點,下車前,大家都翻包開箱,套上了從家里帶出來的所有衣服,但還是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年紀大一些的游客們下車轉一圈,稍微領略一下高原草甸的奇特景像,馬上就縮回車內。從玻璃窗望出去,看年輕一些的游客在風雪中一面發抖一面堅持擺拍。甘南與松潘草地,黃龍,九寨溝相臨,聽說九寨溝過去屬于甘肅省,后來才劃給四川的。今天我們有吃有穿,交通方便,車來車往,九寨溝,黃龍,草地這些地方都是出了名的美境美景。然而只要天氣一變,大家就連美景也顧不上多看了。想想當年紅軍餓著肚子,人冷衣濕,帶傷有病,來到這里不就是來到了人間地獄嗎?有數據說,在爬雪山過草地時紅軍犧牲了將近20000人!
等回到合作市內,觀看米拉日巴佛閣的時候,天空又是陽光普照,連云彩也不見多少了。使得本來就金碧輝煌的佛閣看起來更加金光閃閃。
麥積山石窟
13日,從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返回天水市,同樣花了五個多小時。 在麥積區祥和生態農莊吃的是很有天水特色的“八大碗”。這幾天的中飯,旅行社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天天變換著不同口味,包括牦牛肉火鍋,蟲草花鴨煲,等等。“八大碗”中8個菜,豬肉就占了三碗,其中有紅燒肉,丸子,酥肉,對于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浙江人來說,習慣了吃海鮮,因此個個都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
午飯后,參觀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有1600多年歷史,也是一個5A級景區。與其它石窟區別的是,麥積山石窟的佛像,雖然也是大多身居洞窟之中,但它不像石雕那樣做的是減法。而是以塑為特色,中間以草木為骨骼 ,外面進行泥塑,加以彩繪,做的是加法。由于石窟開鑿年代久遠,中間隔了好幾個朝代,因此,石窟中的菩薩形像仔細分析明顯有所不同,內行人可以看出那幾窟是北魏時期塑造的,那幾窟是唐朝塑造的。我們不是內行,再加上不少洞窟為了保護佛像,裝上了網罩,很難看清其中究竟,只不過是走馬觀花而已。盡管如此,盡管年代久遠,盡管不少塑像損壞嚴重,但僅憑能夠看到的一些塑像,所體現出來的古代工匠的非凡工藝仍然令人肅然起敬。
象國內其他許多景點一樣,麥積山景區同樣搞起了文旅創作,她為游客演出的是”乙弗傳奇”,講述的是西魏皇后乙弗氏的故事。
伴著大幕落下,燈光亮起,我們的甘南之旅也隨之結束了。
紅沙崗 2025·7
作者簡介
華宣善,寧海城關人,1964年寧海中學初中畢業。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擔任過大隊會計,村辦企業廠長,村支書。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圖文:華宣善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