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據7月22日《經濟日報》報道,交通運輸部部長劉偉7月2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郵政快遞網。
高鐵營業里程4.8萬公里,繞赤道一圈還多;高速公路里程19.1萬公里,是地月距離的一半;快遞網點50多萬處,把村頭與世界連在一起……這些全球領先的基礎設施,不只是鋼鐵與水泥的堆砌,更是一個個可感可知的時代跨越,是一條條打通發展脈絡、溫暖民生日常的“隱形血管”。
“千里江陵一日還”是古人的浪漫想象,而今天,高鐵用時速350公里將神話照進現實。“八縱八橫”高鐵網建成投產81.5%,意味著天南地北朝發夕至,曾經的“天塹”被鋼鐵巨龍徹底馴服。高鐵營業里程占世界高鐵總里程70%以上,這不是簡單的規模領先,而是用軌道重新繪制了中國的經濟地圖:粵港澳“半小時生活圈”中,廣州的早茶與深圳的科創靈感撞出火花;成渝地區“1小時交通圈”讓人才、技術、資本在雙城間自由流動……軌道延伸到哪里,發展的活力就涌動到哪里。
高速公路的延伸更具突破性。33條國家高速公路主線基本貫通,密集的路網像毛細血管,把深山里的苗寨、沙漠邊的綠洲都接入發展大動脈。在貴州,橋隧比超90%的高速公路穿越喀斯特地貌,讓“地無三尺平”的山區有了產業脫貧的底氣;在新疆,京新高速打通戈壁荒漠,讓“風吹石頭跑”的無人區變成能源運輸的黃金通道……一個個案例中,修的是高速,通的是希望;架的是橋梁,連的是未來。
交通的進步不止于“快”,更在于“暖”。每一個節點相連,都是對民生期待的回應。50多萬處郵政網點,讓“快遞到村”從口號變成常態。云南普洱的古樹茶,經快遞網點直發北京餐桌;陜西洛川的蘋果,通過冷鏈車直達廣州貨架——當土貨成網紅,當鄉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農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航空服務覆蓋全國92.6%的地級單元,意味著邊疆的特產能夠經空港走向國際,曾經的偏遠被“通達”重新定義。而港口規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不僅讓中國制造揚帆出海,更讓海外的各種產品以低成本抵達國內的工廠,變成百姓家中的家電、身上的衣物。交通的大循環,溫暖了你我的小日子。
這些數字背后,藏著中國交通的發展邏輯:始終錨定人民需要。當高鐵與地鐵無縫換乘,當快遞柜進駐老舊小區,當鄉村公交開到學校門口,這些細節里的進步打動人心。老百姓的獲得感,就藏在出門不淋雨、回家不繞路、寄件不跑腿的日常里。
今天的中國交通,早已超越“走得了”的初級階段,正在向“走得好”“走得暖”進階。它讓距離不再成為障礙,讓流動的中國更具活力,讓奮斗的人們更有底氣。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