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雙杰(筆名青山磊落)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中山國歷史文化為主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通過對《癡夢中山》組詩231首作品的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創(chuàng)作特色:
一、主題特色
歷史重構(gòu)與民族記憶?
作品以"戰(zhàn)國第八雄"中山國的興衰史為核心,通過詩歌重構(gòu)白狄鮮虞人的歷史軌跡,如《中山吟》中"走呵走,跋山涉水尋找夢里的家/走呵走,白狄的后人闖天涯"展現(xiàn)民族遷徙記憶。
地理鄉(xiāng)愁與故土情結(jié)?
圍繞唐縣中山城遺址(委粟山、倒流河等)展開地理書寫,《委粟山懷古》"環(huán)粟山而行,中山的遺跡蕩然無存/只剩一些傳說在鄉(xiāng)間飄蕩"體現(xiàn)對故土的深沉眷戀。
文化考古與文物對話?
多首詩作與出土文物直接對話,如《給一個中山陶罐的主人》《中山玉人形俑》等,賦予青銅器、玉器等文物人格化特征,實現(xiàn)古今對話。
二、藝術(shù)手法
時空穿越的敘事結(jié)構(gòu)?
常采用"夢回""神游"等超現(xiàn)實手法打破時空界限,《夢回中山》"我,不止一次地神游故國/只身千里,與先人一起站在中山城頭"構(gòu)建古今并置的詩歌空間。
意象系統(tǒng)的精心營造?
自然意象?:委粟山、倒流河、馬耳山構(gòu)成地理坐標
人文意象?:中山長城、法果寺遺址、青銅馬等作為文化符號
季節(jié)意象?:大量使用"秋光""冬雪"等強化歷史滄桑感
多元化的抒情視角?
采用第一人稱代入不同歷史角色:《致中山桓公》以臣民視角、《祭中山君》以后世祭者視角、《與文公對坐》以對話體形式,形成多聲部敘事。
三、語言風格
文白相間的語言張力?
既有"戎狄的牧歌游弋在夢中"的典雅表達,也有"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的口語化敘述,形成獨特韻律。
史詩性與個人化的平衡?
《中山烈》《中山引》等作品氣勢恢宏,而《中元節(jié)》《理發(fā)》等則聚焦個人生活細節(jié),宏大敘事與私密體驗交織。
地域方言的有機融入?
在《中山郎的歌》等作品中巧妙運用唐縣方言詞匯和語調(diào),如"棗杠子""老豆腐香"等,增強地方特色。
四、情感基調(diào)
悲愴與豪邁并存?
《中山殤》展現(xiàn)"城春草木仍深"的悲涼,而《中山魂》則高揚"浩氣傳千年"的壯志,形成情感張力。
文化焦慮與傳承使命?
《尋找一匹失蹤的青銅馬》等作品流露出對文化記憶消逝的憂患意識,同時《中山篆》等又彰顯文化自覺。
歷史反思與當代觀照?
《中山之冤》為歷史正名,《在菜園》等作品則將古代農(nóng)耕與現(xiàn)代社會并置思考。
邸雙杰的創(chuàng)作將地域歷史轉(zhuǎn)化為詩性表達,以個人化的抒情方式重構(gòu)集體記憶,形成了"仁厚忠勇"的美學(xué)品格,其作品既是中山文化的詩意檔案,也是當代新古典主義詩歌的重要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