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最深的矛盾往往不是來自自己或伴侶的“缺點”,而是源自我們對內心不完整的無知。
那些未被承認的需求——渴望被重視的委屈、害怕被拋棄的恐懼、無法言說的自卑——悄悄藏在指責與冷戰背后,成為關系的暗礁。
01
完美是表演,完整是修行
完美和完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完美是表演給他人看的,而完整則是一場自我修行的旅程。
完美是什么?它是外在的呈現。就像我們常說的郎才女貌,兩個人站在一起特別般配,收入、外貌、學歷各方面都很匹配。這些都是外在的條件,是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很多人追求的就是這種完美: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找個好伴侶……諸如此類都是渴望獲得他人認可的方式。
完整則不同。它指的是一個人內在和諧、統一和自足的狀態,需要通過個人成長來達成。在心理學上,成長指的是一個人在意識層面不斷深化、拓展和成熟的過程,必須借助自身和周圍環境以及他人關系不斷照見自己。
人的潛意識里有很多未被察覺的需求,這些需求需要被看見、被接納。由于羞恥感,我們往往不愿意展現出來。這樣的內在需求其實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所以,我們生來就帶著這份不完整。
說到完整,很多人會簡單地理解為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光明面也有陰暗面。這個理解雖然正確,但還不夠深入。因為缺點、陰暗面、脆弱面這些詞匯,還不足以表達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需求。
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張庭(化名)工作穩定體面,舉止溫文爾雅,家庭看似美滿。然而,關起門來,她的生活卻是另一番景象:孩子叛逆,滿口臟話,在學校惹是生非;丈夫脾氣暴躁,難以溝通。張庭嘗試過無數方法“改造”他們,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激烈地指責丈夫。然而,越努力,家庭矛盾越深化。
張庭的痛苦、掙扎,以及想要改變對方的強烈愿望,都是相對于她光鮮外表而言的另一面。但如果僅僅看到這些表面現象,那她還沒有真正看到完整的自己。真正的完整始于張庭對自身成長經歷的深刻回顧。
小時候,父母差點兒把張庭送人。為了不被拋棄,張庭一直討好父母,壓抑自己的憤怒。憤怒終究需要釋放的出口,這成了她內心深處的需求,導致她常常不自覺地打擊或貶低孩子和丈夫。
當張庭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接納自己有個不幸的童年,接納自己對父母懷有深深的不滿;當看清過去的因是如何造就今日的果時,張庭才開始走向真正的完整。成長的過程很痛苦,但這就是通往完整的必經之路。
完整不是簡單地承認自己有優點也有缺點,而是真正理解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當你真正理解了自己,自然就能理解伴侶。這才是完整的真正意義。
02
婚姻是鏡子,照見不完整
正因為完美和完整有著本質區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看到兩個特別的現象。
首先,選擇單身的人越來越多?!拔乙粋€人過得很好。”“健身、做飯,生活很充實?!边@些看似獨立的生活方式,背后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讓自己不要跟他人建立深層關系,以免麻煩。只有維持淺層的關系,才能繼續躲在自己精心打造的人設后面。
然而,關系就像一面鏡子。起初只能看到表面的東西,但終會照見很多你平時看不到的部分?;橐龅纳疃葲Q定了它必然會讓我們內心的需求浮出水面,而這恰恰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其次,很多看似完美的婚姻常常會突然崩塌。為什么呢?因為完美的人設往往只是表象,內在的真實需求從未被看見和滿足。
有一對夫妻,戀愛時,周?。ɑ┦莻€充滿活力的完美伴侶——工作干勁十足,周末還能陪妻子林娜(化名)到處游玩兒。但結婚后,林娜驚訝地發現,那個“永動機”般的伴侶突然變得懶散消沉,周末只想躺著刷手機,對工作敷衍了事。林娜不禁困惑:“這完全不是我當初愛上的那個人??!”
這種巨大的反差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相:周俊的“積極”不是完整的自我展現,只是社會期待下的表演。那些被壓抑的真實需求,在親密關系的安全感中終于暴露無遺。當這種反差超出伴侶的承受范圍時,關系就會突然崩塌。這也印證了那句老話:“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p>
親密關系就像一面誠實的鏡子,照出我們平時看不到的方方面面。只有完整地認識這一切,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理解對方。
為什么婚姻特別容易照見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求呢?其實這事關安全感。親密關系中的安全感會讓人不自覺地釋放真實需求。在淺層關系中,我們不會輕易展現這一面。試問,你會對一個普通朋友隨意撒嬌或發脾氣嗎?當然不會!因為你對他沒有足夠的信任。然而,隨著關系越來越親密,安全感增強,那些深藏的需求就會慢慢浮現。
這是潛意識的補償機制。就像張庭對孩子的嚴格控制,實際是在補償童年時不被重視的缺失?;橐稣粘隽怂氨仨氄瓶匾磺小钡膱棠?,而這正是她完整自我中缺失的重要部分。
03
直面痛苦,才能有所改變
通往完整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坦途。當一個人觸及內心深處的需求時,往往會本能地選擇逃避,因為直面真實太過痛苦。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當發現伴侶出軌時,那種被貶低的感覺會讓人崩潰,一個本就自卑的人更不愿面對這個脆弱的自己。于是,他可能激烈地指責對方“不是人”,這就是典型的外投反應;或者陷入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很糟糕”。最終,這段關系只能以分手收場。
其實,如果雙方愿意共同面對,看清各自內心的自卑、渴求、恐懼等,關系本可以有所改善。但大多數人會選擇逃避,因為承認“我害怕被拋棄”比指責對方要痛苦得多。
除了指責對方,人們還會用各種方式麻痹自己,依賴藥物、沉迷酒精,甚至沾染毒品。他們不斷用外在刺激來逃避內心的痛苦,或者干脆封閉自己。這源自一個根深蒂固的錯覺:痛苦是可以回避的。現代人至少是相當一部分人,似乎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害怕麻煩,拒絕面對痛苦,卻不知痛苦正是改變的最佳契機。
然而,逃避的代價是沉重的。日復一日的壓抑,終將借某個契機爆發。例如張先生和李女士,他們的婚姻就陷入了惡性循環。每當李女士加班回來,帶著職場精英的干練氣場,不經意間用挑剔的眼光打量丈夫時,張先生就會突然暴怒。最嚴重的一次,他摔碎了茶杯,把妻子推倒在沙發上。事后,他懊悔不已,但下次依然控制不住。
深入觀察會發現,張先生從小在父親“沒出息”的貶低下長大。當妻子用同樣挑剔的眼神看他時,他仿佛又變回了那個被父親否定的孩子。他不擅長表達痛苦,只能用拳頭說話。李女士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作為家中長女,她從小就必須做到最好才能獲得關注。她把這種“必須完美”的焦慮帶進了婚姻,沒意識到那些“為你好”的批評正在刺痛丈夫最脆弱的部分。
如果他們能停下來,不再互相指責:張先生或許會發現,他的憤怒背后是害怕配不上妻子的恐懼;李女士可能意識到,她的挑剔里藏著不被認可的童年陰影。解決問題的鑰匙就藏在那些被逃避的對話里:當張先生能說出“我很害怕你看不起我”,當李女士能承認“我需要你的肯定”,他們的關系才有機會從對抗走向理解。
勇敢面對痛苦的人終會收獲成長。就像張庭,通過咨詢學會了善待自己,不再咄咄逼人。當她給自己泡杯茶、心平氣和時,丈夫反而開始欣賞她。感受到不再被指責,丈夫也開始愿意付出,出差回來會給妻子帶禮物。就這樣,兩人進入了良性的互動循環。
04
成長不易,需要共同努力
婚姻的成長需要溫柔以待,如同培育一株需要陽光雨露的幼苗。當矛盾出現時,我們常常本能地陷入“都是你的錯”或“都是我不好”的指責漩渦。但無論是外投還是內指,都很難真正解決問題。要打破這個循環,我們可以轉換為更柔軟的方式。
暫停指責:在即將脫口而出“你總是……”時,先讓自己停下來,深呼吸幾秒。轉換提問:把“你為什么這樣”改為“發生了什么,我有什么感受,我腦海里想起了什么事,我為什么這么在意這件事”。追溯根源:問自己“這種情緒讓我想起過去的什么經歷”。
這個練習不是為誰開脫,而是幫你看清眼下發生的事。堅持記錄這些“情緒觸發點”,你會更了解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
“對自己好”是關系正循環的起點。對自己好,本質上是通過讓自己變得完整來獲得真正的自由。當我們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與自足時,實際上是在構建一個更強大的內在支持系統。它幫助我們識別并走出困境,讓我們在意識層面持續覺察需求、設立邊界、促進成長。
最終,它能培養出一個穩定而有力量的內在核心,讓我們不再被情緒波動或外界評價輕易左右,人生也不再陷入重復處理相同問題的惡性循環。
這一點在婚姻中尤為明顯。當我們停止苛求對方改變,轉而專注于完善自我時,關系反而會獲得轉機。因此,我們可以學習發現自己的需求,主動進行自我關懷:每天留出專屬時間,泡杯茶、聽聽音樂,做些純粹取悅自己的小事;坦然將心聲告訴伴侶,比如“我今天很累,需要安靜”等,讓對方明白應該如何滿足你的需求。
接受“痛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常常本能地逃避痛苦,卻不知這正是阻礙關系深化的最大障礙。真正的成長往往發生在那些讓我們最不舒服的時刻。與其抗拒痛苦,不如學會與之共處。
我們可以學會重新定義痛苦,當沖突發生時,試著告訴自己,“這是一個了解自己的機會”,而非“這太糟糕了,我要馬上結束它”。也可以設置緩沖期,在想要逃避時,問問自己:“如果直面這份痛苦,我能學到什么?”當我們停止把痛苦視為敵人,它反而會成為通往完整自我的橋梁。記住,鉆石需要壓力打磨才能璀璨,關系需要考驗才能深刻。
當親密關系讓你感到痛苦時,或許正是它最真誠的提醒:這段關系正在邀請你走向更完整的自己。那些爭吵時的委屈、冷戰中的孤獨、指責背后的不安,都在訴說著未被傾聽的內心真相——關于你的恐懼,關于伴侶的掙扎。
婚姻的質量不取決于你們在表面上多么“完美適配”,而在于能否在沖突中照見彼此的真實。當你通過自我覺察或專業咨詢,開始追問“我怎么了”,而不只是“他為什么這樣”時,改變就已悄然發生。
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你走的每一步都值得。因為當你能擁抱自己的脆弱,就會自然理解對方的不易;當你們共同面對陰影時,裂痕反而成了光照進來的地方。最成熟的婚姻不是沒有問題的婚姻,而是兩個不完美的人在問題中認出了彼此完整的模樣,那才是愛最生動的樣子。
本期專家
鄒政
精神科副主任醫師,結構式文化團體中心(上海)專家咨詢師和督導師,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工作二十余年,擅長精神分析取向的個體及團體咨詢、家庭咨詢,女性白領情緒問題、個人成長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