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管員王學英在大棚里勞作。
劉紀輝為表演做準備。
質檢官周健(左一)正在檢查蔬菜品質。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義超
通訊員 覃丹
長陽縣火燒坪鄉平均海拔1800米,獨特的地形、氣候讓這里有了“高山蔬菜第一鄉”和“云中涼都”的美譽。
2025年,長陽全縣高山蔬菜種植面積達50萬畝,年產量將達到200萬噸。獨特的地形氣候讓當地蔬菜種植采摘期有別于其他產地,提供了包括蔬菜清洗、品控、采摘、包裝等諸多崗位。
高山蔬菜疊加避暑經濟,火燒坪農產品出山、游客進山的同時,用工需求加大,吸引著各行各業的“候鳥”式打工人。
7月至8月,隨著番茄、辣椒等品種進入采摘旺季,近千名“候鳥”正集中到來,在采摘季結束后離開。
蔬菜大棚里
三分之一務工者來自省外
7月19日清晨,一場大雨過后,火燒坪鄉云霧裊繞,21℃的氣溫讓人倍感清爽。
溜沙口村長陽大清江經濟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150個大棚內番茄長勢正旺,棚內溫度26℃、濕度89%。
帽子、圍脖、袖筒、工裝大衣、長褲、膠鞋……從四川來此務工的王學英正忙著為番茄打芽。
“掛果后要把多余的芽拔掉,讓營養供給果子。”40歲出頭的王學英干起農活來得心應手,比起插桿和移栽,打芽算是輕松活兒。
今年4月初,王學英把家里安頓好后,獨自一人駕車來到火燒坪務工。
“棉絮、床單都是公司準備的,個人只需準備生活用品。做飯是大家輪流下廚。”王學英說,這里的收入按天結算,170元一天,每天工作8小時,包吃包住。餐廳和宿舍離大棚不到20米,臥室有10余平方米,兩張上下鋪。
“走,走,吃飯了。”中午12時,基地負責人謝金娥在大棚外吆喝。瞬間,從大棚里鉆出來七八位師傅。
謝金娥已在基地工作4年,她說,基地每年要從3月忙到11月,高峰期有上百名工人務工,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外省人,主要來自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冷庫守門人
一天驗視蔬菜上百噸
幾公里外的火燒坪集鎮,南街華康食品有限公司廠區同樣一片繁忙。午飯過后,來自湖南益陽的周健疾步走向冷庫,剛運到的一車包菜,正等著他驗視。
華康公司主要從事當地蔬菜生產、加工、冷藏、物流及銷售,產品銷往湖南、浙江、福建、安徽、廣東等地,其中包括不少知名商超。
年近50歲的周健,從事鮮蔬質量管理已有20余年。6月初,他在河南的工作剛結束,便自駕來到火燒坪“上崗”。
“這里的山蔬錯季上市,很適合我們這些‘候鳥’,這次估計要待4個月。”周健說,這是自己第一次來火燒坪務工,火燒坪跟它的名字截然相反,非常涼爽,氣候很吸引人。
周健每天要對收來的蔬菜品質進行檢查,完成冷庫入庫,以及外運菜品包裝檢查,相當于“蔬菜質檢官”,務工收入按計件考核。
“這一車要盡快入庫降溫。”看著工人們剛卸下來的菜,周健趕緊打開冷庫。“早上6點到深夜都有進出貨,最多一天要檢查上百噸。”周健拿起一顆剛剛運來的包白菜說。冷庫內外溫差近20℃,他每天要進出上百次。
打鐵花、擺商攤
“候鳥”群飛向“云中涼都”
7月18日晚6時,火燒坪火燒云度假基地,來自河南洛陽的劉紀輝和妻子劉娜娜正在為即將開始的打鐵花表演做準備。
一周前,基地非遺嘉年華活動啟幕,吸引了大量游客,其中打鐵花是活動的重頭戲。
“今天剛到,從洛陽出發到火燒坪,小貨車一路開了9個小時。”劉紀輝說,夫妻倆將在這里待上40余天,“每周至少表演3場,收入按場次計算。”
劉紀輝專業從事表演已有10年,此前多在廣東、浙江等地表演,今年是第一次來火燒坪。
“兒子今年考上了大學,出來想為孩子多攢點學費。”劉紀輝高興地說。
同為洛陽老鄉,趙志強夫婦7月初就來這里擺起了遙控船攤位。
“10分鐘30元。”坐在20多平方米的充氣水池旁,47歲的趙志強忙著向游客推銷。他家中有3個孩子,夫妻倆這次帶著二女兒、拖著設備從老家過來,準備待到8月底再走。
近年來,高山蔬菜之鄉火燒坪,在“避暑+農業”“避暑+文化”和“避暑+康養”等多元化發展下,蛻變為“步步皆景”的避暑景區。2024年,全鄉接待游客突破6萬人次,“云中涼都”名片越來越響。
度假基地執行負責人代偉介紹,避暑客流的到來,吸引了大量嗅到商機的“候鳥”,“光是河南來的表演者和經營攤販,就有20多人”。
鐵水騰空,光火四濺。晚上8時,劉紀輝的表演引來現場數百名游客的歡呼。火燒坪的夜,因這群“候鳥”而變得分外熱鬧。
(來源:湖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