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關于蔣介石的故事大眾都非常了解,作為國民黨的最高領導者他的一生最終卻以慘敗告終,敗退臺灣后到死都沒能重回大陸。
雖說對于他的故事了解頗多,但是卻鮮少有人去關注他的家庭,對于原配夫人毛福梅以及蔣介石的父母相關的內容也是非常少的。
蔣介石的父母過世得比較早,并且兩人都有著“克夫、克妻”的傳聞,在離世后蔣介石也更加看重母親陵墓的修建,而這究竟又是為何呢?
要說蔣介石的發家之路可謂是十分順利的,早期因為得到了孫先生的賞識從而在民國大放異彩,孫先生離世后他便掌握了國民黨,只可惜最后他的想法卻早已與孫先生的革命理想背道而馳。
在蔣介石的生活中有一位女性堪稱是他背后的“最強輔助”,這個人就是宋美齡,這張照片就是1934年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咸陽參觀陵墓時所拍攝的。
那時兩人還十分年輕,宋美齡還未真正體會到權利的快樂,因此臉上和雙眸中還保留著姑娘般的清澈。
不過哪怕是簡單的打扮也能看出宋美齡的不同尋常,作為民國時期大家族的千金小姐,不得不說宋美齡的氣質的確十分出眾,在蔣介石眾多妻子中絕對稱得上“佼佼者”。
蔣介石的一生一共有三位妻子一名妾室,其中當屬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地位最高,因為她不僅陪伴蔣介石的時間最長,還為蔣介石生下了長子蔣經國。
加上在民國早期,不少家族都非常看重原配的地位,有了兒子傍身毛福梅在家中就一直頗受愛戴,她的個人魅力也十分了得,將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蔣氏宗族內部對她都非常認可和尊重。
第二位妻子陳潔如沒有生養子女,不過卻領養了一個女兒取名為蔣瑤光,奈何她先后兩次嫁給了蔣介石的“死敵”,因此蔣介石對她也鮮少提及。
蔣瑤光
最后一位妻子就是家喻戶曉的宋美齡了,曾經為了能夠迎娶她,不惜與毛福梅和陳潔如都離了婚,只為滿足她“一夫一妻”的愿望,然而盡管備受寵愛,在正房太太面前,宋美齡依舊抬不起頭。
這張照片拍攝于1937年,雖說此時毛福梅已經和蔣介石離了婚,但是在老家溪口毛福梅的地位也絕非宋美齡能夠輕易撼動的。
這一年蔣介石帶著宋美齡返回老家掃墓祭祖,毛福梅不僅安排好了所有事宜,還親自款待了兩人,蔣介石也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因此才有了三人坐在一處合影的由來。
當時離婚為了能夠安撫毛福梅同時也是想要給蔣氏宗親一個交代,所以特意準許了毛福梅留在蔣家繼續操持家務,每月還會給她足夠的贍養費。
這樣的身份地位宋美齡在她面前也不得不低頭,在合影中毛福梅坐在主位,宋美齡在她旁邊就像是一個難登臺面的妾室,只能抱著蔣孝文連目光都不敢望向鏡頭。
不過對于毛福梅來說她也并不想與宋美齡爭奪,畢竟論家世宋美齡的確能夠在仕途上幫助蔣介石許多,即便不離婚,自己也不可能時刻跟隨在蔣介石的身邊。
現如今盡管沒了妻子的身份,但在老家蔣介石卻是給足了她顏面,蔣氏宗親對她也十分關照與尊重,這樣的生活毛福梅早已無所求了。
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毛福梅對宋美齡非常關照,當她前往老家時,因為擔心她住不習慣所以特意將自己的房屋打掃出來,讓宋美齡居住。
不僅如此為了避免旁人不知曉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口味,毛福梅還親自下廚給兩人做家鄉菜,兩人的相處也是十分融洽的。
不過這樣的體面生活并沒有維持多久,在蔣介石回鄉祭祖的兩年后毛福梅就死于日寇的轟炸中,蔣經國得知此消息后也悲痛不已,還留下了“以血洗血”的誓言,勢必要為母親報仇。
這張照片是蔣介石夫婦與蔣母王采玉在一起拍攝的,此時蔣經國剛剛出生不久,因為蔣介石即將要再次離家,所以蔣母要求幾人在一起合影留念。
起初毛福梅并沒能得到蔣介石的喜歡,甚至在婚后不久蔣介石就前往了上海,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見狀直接帶著兒媳找到了蔣介石,并以死相逼這才有了蔣經國。
雖說不受丈夫的寵愛,但是婆婆對自己卻疼愛有加,不僅幫著她一同照顧蔣經國,還在蔣家眾人面前為毛福梅樹立威信,不僅如此,王采玉還將毛福梅認作了義女。
也正因她有這樣的身份才讓她在死后能夠順利被記錄在蔣氏族譜中,毛福梅被炸死以后對于她的安置問題一直都沒有商討清楚,最終在吳稚暉的提議下將毛福梅以王太夫人義女的身份撰寫進了蔣氏家族譜中。
這張照片就是蔣介石母親王采玉的留影,光是看樣貌就能感受到她那股“霸氣”,但實際上王采玉的人生并不算太好。
從小備受父親寵愛女紅十分了得,然而在她青年時期父親的生意就一落千丈,她也從備受寵愛的小姐到后來不得不通過做針線活貼補家用,日子過得十分緊巴。
不僅如此家中雖說有兩名男子,但卻都是不頂用的,并且兩個弟弟,一個嗜賭成性一個患有精神病,家中的一切重擔都壓在了王采玉的身上。
為了能夠改善家中的生活,王采玉也早早嫁做人妻,不過她的第一任丈夫卻不是蔣介石的父親,而是曹家田的竺某。
這段感情中王采玉過得十分艱難,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還時常遭受竺某得毆打,好在這種生活并沒有持續多久,兩人成婚后不久因為爆發瘟疫,竺某沒能幸免于難。
從那之后王采玉還曾去過道館清修直到遇到了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當時他的家境非常殷實,是小有名氣的富豪鄉紳。
蔣肇聰在當地身份地位都極高,因為他為人處世十分了得,因此還有著“埠頭黃鱔”的外號,寓意他這個人圓滑懂得鉆空子。
不過即便如此當地卻鮮少有人敢嫁給他做妻子,只因他的“克妻命格”。
蔣肇聰先后迎娶過三位妻子,不過其中有兩位都是不到四十歲便離世了,哪怕生前身體還不錯,但嫁給蔣肇聰后身體也慢慢開始出現問題,因此就一直流傳著蔣肇聰克妻的說法。
直到迎娶了蔣介石的生母王采玉,雖說蔣肇聰比她年長22歲,但是家境殷實對人也十分溫柔,因此王采玉還是選擇和他結婚,不過最初卻是以“填房”的身份嫁給了蔣肇聰。
王采玉因為第一任丈夫在結婚后不久離世,所以也有著“克夫”的稱號,本以為和身體健碩的蔣肇聰在一起能夠打破這樣的傳聞,殊不知卻在無形中加劇了傳聞的真實性。
在婚后不久王采玉就生下了長子,也就是蔣介石,此時蔣家的財運也幾乎是連綿不斷的,就在所有人感慨這個家庭終于“正?!钡臅r候,蔣肇聰卻出事了。
蔣肇聰突然染上了瘟病,沒過多久就暴病身亡,那一年他才52歲,因為王采玉的兩人丈夫都是染病而亡,因此也就坐實了她“克夫”一說。
不得不說蔣介石的父母身份的確十分般配,一個有著“克妻”的命格,一個有著“克夫”的傳聞,這張照片就是蔣肇聰罕見的真實樣貌,五官容貌還是非常板正的,眼睛和蔣介石也非常相似。
蔣肇聰離世以后蔣家的富裕生活就開始慢慢沒落,那一年蔣介石也才9歲,根本無力挑起家中的大梁,在眾多親友面前也說不上話。
因此面對蔣肇聰的葬禮最終一致決定盡快下葬,沒有特殊的選址,也沒有修建得十分恢弘,直到蔣介石功成名就后才決定為父親重新選墓遷葬。
不過二次遷葬蔣介石考慮的也并不是彰顯墓地的大氣與恢弘,反而是更加注重風水一說,因此還專門找來了風水先生查看,最終定在了溪口鎮桃坑山的一處山腰上。
這張照片就是蔣肇聰的墓地,能夠看到周圍的環境的確綠玉蔥蔥,不過卻因為常年無人打理從而變得有些荒廢和蕭條,墓碑前的雜草都已經超過了碑名。
當你看到蔣肇聰的墓地如此簡陋時或許還會感慨會不會王采玉的墓地也是如此,然而事實卻是王采玉的墓地無論是規制還是選址都遠比蔣肇聰的更加隆重。
這張照片就是王采玉的墓地,上面赫然寫著“蔣母之墓”,比起父親的墓地,母親的墓地不僅有專門的供奉臺,還特意將后面的山體進行過改建,用青石磚圍攏起來,避免雜草侵襲。
并且作為蔣肇聰的妻子王采玉并沒有接受蔣介石的提議和蔣肇聰安葬在一起,她的說法是因為蔣肇聰先前已有兩位夫人,并且葬于蔣肇聰左右兩側,無論自己安葬在哪兒都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合葬。
所以在選址時就決定和蔣肇聰的墓地遙遙相望,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蔣介石自然十分尊重母親的想法,因此就斥重金為她建造了一處墓地。
這張照片拍攝于1949年,此時國民黨戰敗已成了定局,在局勢的壓迫下,蔣介石還是選擇再次返回老家祭拜母親,或許他也深知這一次回鄉很有可能就是此生最后一次。
通過照片也能看到王采玉的墓地非常干凈,周圍還有鮮花放置在供奉臺上,青石磚哪怕是在山林中也并未長出苔蘚,由此可見日常的打理是非常仔細的,這也足以體現了蔣介石對母親的尊重與緬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