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根據《大江網》消息當地時間7月20日起,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的亞太之行逐漸顯露波折。
信息來源大江網
其執行“克列蒙梭-25號”演習時,因拒絕澄清是否攜帶核武器,被日本“以無核原則”拒絕停靠琉球群島。
此前通過紅海時,它因潛在核安全隱患提心吊膽,在地中海附近還遭俄羅斯蘇-35戰斗機超低飛越甲板。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
在南海,它又遭遇中國海軍戰艦包圍,作為唯一在航母常設核彈存儲室的國家,法國這趟航行本想彰顯存在感,卻接連碰壁,那么這背后還有哪些故事?
戴高樂號航母停靠琉球被拒
戴高樂號航母此次亞太之行的首站便遭遇阻礙,琉球群島作為美軍基地密集的戰略要地,日本當局以“無核原則為由,拒絕法國海軍停靠。
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戰斗群
這一決定表面是基于原則,實則反映出日本的明確態度,核心問題在于法國對核載具信息的模糊處理。對于戴高樂號航母是否搭載核武器,法國海軍始終未予明確回應。
這種“戰略模糊”策略在冷戰時期或可形成潛在威懾,但在當前已不再適用,日本的拒絕具有明確邏輯,在核載具狀態未明確的情況下,允許其停靠等同于承擔潛在核安全風險。
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
相比之下,美國航母能夠實現全球部署,正是基于其不搭載核武器的明確承諾,且這一承諾受到相關國際條約的約束。
法國既希望維持核大國的戰略威懾形象,又不愿就核載具狀態作出明確保證,這種立場在對核問題高度敏感的日本面前,自然難以獲得接納。
日本海軍
日本的決策本質上是將本土安全置于首位,其態度也傳遞出明確信號:核武器的戰略價值應基于可控性,若因信息不透明引發安全焦慮,其威懾意義便會弱化。
蘇35飛越甲板
若說被日本拒絕停靠是戰略層面的受挫,那么戴高樂號航母在紅海與地中海的經歷,則暴露出其在技術及戰術層面的力不從心。
戴高樂號航母
據法國媒體報道,航母在部分航段航行時處于高度戒備狀態,在紅海海域,面對也門胡塞武裝,法國軍官曾公開表示,擔憂戴高樂號會被誤認成美國航母。
這一擔憂從側面反映出,在該區域,法國海軍的辨識度低,其威懾力的體現很大程度上需依附于美軍的存在感。
也門胡塞武裝
此外,為戴高樂號護航的護衛艦,據稱使用76毫米主炮擊落了兩架無人機,且在炮管上標注了相關戰績。
這一情況直觀地顯示出,在低成本、不對稱的現代沖突場景中,傳統大型戰艦的防御體系正顯現出應對笨拙、效率不足的問題。
俄羅斯的蘇-35戰斗機
進入地中海后,俄羅斯的蘇-35戰斗機在戴高樂號航母上空實施了低空飛越,這一行動可視為對航母戰斗群防空體系的直接壓力測試。
作為承擔核打擊任務的艦載機,在己方航母上空出現外機飛越時毫無應對,這不僅反映出反應能力的欠缺,更可能意味著其作戰體系存在顯著漏洞。
俄羅斯的蘇-35戰斗機
此次航行,讓戴高樂號航母切實感受到了當前戰場環境的變化。
遇到中國海軍
若說日本的拒絕是一種明確的排斥,俄羅斯的戰機飛越是一種直接的施壓,那么戴高樂號航母在南海與中國海軍的相遇,則可視為一場具有特殊的互動。
據法國媒體描述,當時戴高樂號處于中國海軍四十余艘戰艦的抵近監控范圍,并首次與中國山東艦相遇,對此,法國海軍上將表示已做好戰斗準備。
中國海軍
但這樣的表態,在雙方實力差距面前顯得缺乏說服力,中國海軍的相關行動,與其說是“包圍”,不如說是在本土周邊海域的常態化部署。
在該區域,岸基雷達站、反導系統、預警機形成全天候監控體系,四十余艘戰艦組成的海上力量按計劃開展演練,這種常態化的行動,本身就是對域外力量進入相關海域的有力回應。
中國海軍
具備實力的一方,無需通過刻意宣示來彰顯存在,戴高樂號的艦載機出動能力本就與美軍存在差距,且對后方支援有較強依賴。
而其面對的中國海軍,是一個體系完整、效能持續提升的作戰力量,這種對比直觀地體現出雙方在作戰能力上的代際差異。
圖片來源網絡
法國方面所強調的受到“尊重”,更可能是一種自我認知層面的安慰,當傳統海洋強國仍延續單一力量投射的模式時,新興的海洋力量已在以全新的方式塑造區域安全格局。
亞丁灣發生的一幕頗具戲劇性,當時,戴高樂號的護衛艦正使用主炮攔截無人機,與此同時,中國海軍的055型萬噸驅逐艦正在為包括法國商船在內的多國船隊執行護航任務。
055型萬噸驅逐艦
這一鮮明對比,直觀地體現出新舊海權理念之間的顯著差異,法國的行動邏輯仍帶有傳統武力展示的色彩,試圖通過軍事存在獲取國際社會的關注。
而中國海軍已實現從近海到遠洋的跨越,其行動目標并非武力威懾,而是參與構建更為安全的全球海洋秩序。
兩者的定位差異明顯:前者注重通過武力威懾獲取認可,后者致力于為國際社會提供安全保障,格局的區別顯而易見。
結語
戴高樂號航母的亞太之旅,從琉球遭拒到南海相遇,從紅海戒備到地中海受抵近,全程折射出新舊海權邏輯的碰撞。
戴高樂號航母
這場航行側面反應了在全球化時代,單純的軍事存在已難獲尊重,唯有以透明姿態承擔責任,才能真正融入國際秩序。
戴高樂號的返航,或許正是舊模式退場,未來的海洋格局,終將由合作與擔當定義。
參考資料
大江網——2025.07.22——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在亞太遇到40艘中國軍艦和山東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