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軍事圈最近可真是熱鬧非凡!法國“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群在亞太地區晃悠了一圈,尤其是其在南海與中國海軍山東艦的“相遇”,成了法國軍方津津樂道的話題。法國軍艦的高級軍官們那叫一個得意洋洋,聲稱正是自家航母強大的戰斗力,成功避免了一場可能的海上沖突。這事兒聽起來挺唬人,可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咱就來好好扒一扒這背后的真相。
1. “克萊蒙梭 - 25”任務:法國航母的印太野心
法國“戴高樂”號此次亞太之行可不是臨時起意。這是法國自1960年以來首次把航母派到太平洋地區,代號“克萊蒙梭 - 25”,執行為期5個多月的印太部署任務。法國官方宣稱目的是“與區域伙伴共同捍衛‘印太地區’的航行自由和區域的開放與穩定,重申法國在其擁有國家利益的領域的存在,并堅定外交承諾”。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資料圖)
2024年12月,“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群從法國土倫港出發。這一路上那也是“行程滿滿”,訪問了菲律賓和日本等國的港口,還與亞太多個國家舉行了軍演。在印度洋期間,它和印度舉行了雙航母演習;進入南海后,又訪問了菲律賓,和美國、菲律賓和日本舉行了海上演習,還揚言要“捍衛共同價值觀和航行自由”,這明擺著是對中國主權的公然挑釁。
2. 南海相遇:法軍眼中的“震撼場景”
在南海,“戴高樂”號與中國海軍的“相遇”成了焦點。據法國“海軍新聞”報道,“戴高樂”號剛進入呂宋海峽就被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跟蹤。進入南海后,更是發現30 - 40艘中國艦艇組成的龐大編隊(含山東艦航母戰斗群),規模“遠超預期”。法國將領承認“對中方反應既惱火又感興趣”,還稱“做好了一切準備”,不過最終“未發生對抗”,他們把這歸因于“戴高樂號的強大實力”與“中方的克制”。
3. 法軍的“自夸邏輯”:實力震懾還是精神勝利?
法國軍方面對“為何未沖突”的追問,拋出了“實力論”。可仔細一琢磨,這邏輯全是漏洞。
法國方面強調“戴高樂”號是“除美國外唯一核動力航母”,還宣稱其40架艦載機(含24架“陣風”與2架E - 2C預警機)具備“區域威懾力”。但他們似乎忘了,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同期在亞太因F - 35B故障滯留印度機場,都沒獲得中方“特別關注”,而法國航母卻因“偶遇”中國艦隊就高調炒作,這不就是想“刷存在感”嘛。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資料圖)
再看看“戴高樂”號的硬傷,那可真是不少。它的標準排水量只有3.5萬噸,滿載排水量也不過4.25萬噸,甚至不如中國076型兩棲攻擊艦(約4萬噸),更沒法和山東艦比。“戴高樂”號的動力系統更是讓人笑掉大牙,它是把核潛艇的反應堆移植到航母上,導致動力問題頻發,多次因動力故障趴窩,最大航速僅25節,遠低于山東艦的30節以上。而且其可攜帶的“陣風”戰機,在印巴空戰中表現不如中國的殲 - 10C,還被巴基斯坦空軍的殲 - 10CE打破“不敗金身”,航空作戰能力實在讓人懷疑。
4. 實力對比真相:“瘸腿航母”與中國區域拒止能力
法國軍方的“自夸”,完全是對中國海軍實力的誤判。中法航母戰斗群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戴高樂”號那是一身毛病,排水量小、動力不足、艦載機性能存疑。而中國海軍呢,山東艦常規動力但穩定性強,航速超30節,滑躍甲板適配殲 - 15重型艦載機,作戰半徑能覆蓋南海全域。中國還有055型驅逐艦(全燃聯合動力、30節+航速、區域防空)、052D驅逐艦及054A護衛艦組成的驅護編隊,配合岸基航空兵與潛艇,形成了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網絡。2025年山東艦長期在太平洋訓練,更是展示了對西太平洋的有效控制能力。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資料圖)
5. 中國的立場與底氣:反對“航行自由”幌子,維護主權
面對法國的“自夸”,中國的態度那是相當明確。中國國防部明確表示,“亞太需要和平與繁榮,而非緊張與對抗”;軍事合作應“利于地區穩定”,而非“炫耀武力、制造緊張”。中國不反對合法航行自由,但堅決反制任何借“自由航行”之名、行“挑釁之實”的行為。山東艦的常態化部署,就是維護主權與地區穩定的有力保障。
法國“戴高樂”號在南海的這場“偶遇”,說到底就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鬧劇。法軍所謂的“震懾中國”,不過是對自身“瘸腿航母”和“有限戰力”的自我安慰。中國海軍的實力和捍衛主權的決心,可不是法國幾句自夸就能撼動的。任何想在亞太搞事情的國家,都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本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