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龔先生
7月15日,遼寧朝陽市大凌河景區內,一支徒步隊與消防車、救護車在道路上僵持引起熱議。現場目擊者發布的視頻顯示,由100多名身著紅衣白褲的隊員組成的徒步隊,在行進過程中橫向已占據路面五分之四,遇到兩輛消防車和一輛救護車,車輛開著雙閃提醒鳴笛變道上前,與徒步隊正面“碰上”,雙方在路上“僵持”近兩分鐘,最終救護車讓到一邊,徒步團列隊喊口號繞行通過。
7月18日,該徒步隊隊長對媒體記者稱,隊伍準備出發時遇到了應急保障車隊,她上前交涉了幾十秒,并不存在逼停、攔住車輛的意思。“他們屬于備勤狀態,不是出警狀態。”這名隊長還強調,網上給他們貼上“暴走團”標簽是在“妖魔化”徒步隊。
管理方則表示,應急車隊當時并非執行緊急任務,當地公安部門正對事件細節進行核查,暫未對涉事徒步團成員采取處罰措施。
視頻來源:觀察者網
事情過去了一周,網絡上的討論并未停歇。“訴苦”的網友不只是來自遼寧朝陽,全國各地都有被“徒步隊”“暴走團”打擾正常生活的市民。網友們發問:“是什么讓他們有了‘法不責眾’‘法不責老’的錯覺?”“成員們如果只是為了鍛煉身體,難道只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種方式?”??
當然,也有為自己“伸冤”的“暴走團”成員:“我們追求的是‘健康、快樂、向上’”“也不是所有的‘暴走團’都攔了消防車,為什么一出事就要一棒子打死?”??
站在不同角度,對“暴走團”的態度顯然不一致。但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暴走團”的確出了不少新聞:占用機動車道進行鍛煉活動,導致交通事故有之;無視交通規則,搶占非機動車道者有之;甚至因為占道問題,與公交司機發生沖突者亦有之??
而這些事件的處理結果往往都如遼寧朝陽事件一樣,網上口誅筆伐、義憤填膺十天半個月后,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批評教育一番,加強管理一段時間,再嚴厲一點,解散隊伍。然而沒過幾天,原班人馬紅上衣換成藍上衣,又上街了。
圖源:新華報業網 作者:王成喜
當然,參加“暴走團”的老年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年輕的時候沒條件培養體育愛好,沒有參加其他項目的技能;子女們不在身邊,一天到晚能熱熱鬧鬧的機會就只有參加“暴走團”;城市里體育場地稀少,大部分還要收費,哪有組團占道來得直接痛快;在“暴走團”里,有人負責喊口號、有人管音響設備、有人記錄考勤,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也讓他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最新發布的《2024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3.0平方米,雖然有顯著的提升,但依然存在區域不均,中心城區遠低于郊區;60歲以上人口集中的城市(如遼寧)健身空間仍緊張;部分場館開放效能待提升等問題。
同時,健步走(41.6%)、跑步(14.7%)、廣場舞(8.0%)是老年人三大主要的鍛煉方式。
圖源:人民論壇
應當說,“暴走團”的出現和壯大,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反映了老年人群體的健身需求和社交需求,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一種體現。事實上,讓網友們厭惡的也并不是老年人鍛煉本身,而是以鍛煉之名衍生出的各種不文明、不道德、不符合法律法規的行為。比如占道、噪音、破壞公物、妨礙他人等等。
說到底,鍛煉身體是好事兒,大家都支持。但不管干啥,都得有公共意識,不能影響別人,更得保證安全。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多費點心了——長期,要給大家提供合適的健身場所,規劃好健身線路,同時鼓勵老年人樹立多元化的體育消費意識和消費觀念;近期,宣傳教育和管理執法也得跟上,讓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去除一些人“法不責眾”的錯誤觀念和底氣。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既能舒舒服服健身,又能保證公共秩序和安全。另外,家里有老人在“暴走團”里的子女們也得盡盡心,多提醒多勸導,彌合網上網下的訴求矛盾,別讓一次次事件、事故網上熱熱鬧鬧,網下紋絲不動。
“暴走團”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要引導、規范其發展,讓他們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而不是出了問題一味譴責,甚至“妖魔化”。唯有凝聚社會共識,共同呵護這一特殊的健身群體,“暴走團”才能迎來健康而有序的發展。
衷心希望有關“暴走團”的新聞少些再少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