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期在日內瓦和倫敦的兩輪磋商之后,中美下一輪談判終于定了,地點是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時間也確定在7月28日和29日。為什么要選瑞典?有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應該是這里遠離中美兩國近期博弈的火藥味,是個不偏不倚的“第三方戰場”,有助于雙方降溫、專注、就事論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美方更早公布了相關安排,足以看出其迫不及待,相比之下,中方的節奏就穩健得多,商務部在23日公布消息時還特別指出,此行將落實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達成的重要共識,發揮經貿磋商機制作用。“和平共處,合作共贏”8個字,一錘定音。相比于美方鋪天蓋地釋放談判信號,中國的表達一如既往低調,但方向明確:對話不怕談,但不能亂談。
從目前釋放出的信息看,這次特朗普政府顯然明白了,單靠關稅拿捏不了中國。貝森特那邊說得挺委婉,說“中國產品像洪水一樣涌入歐洲、加拿大、澳洲、‘全球南方’國家”,言外之意就是:美國堵了口子沒用,中國還有太多市場可以賣。這就很尷尬,美國自以為筑起關稅壁壘,可以讓中國產能憋死,結果一轉頭,全球都在買。
此外美方還發現一點,那就是用關稅對付中國只會傷到自己。就像這次,原本8月12日是美國暫停加稅的截止期,本來是談不攏就恢復加征關稅。但現在主動提出延長的、主動提出盡快談判的,都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為什么?因為美國自身企業扛不住了。蘋果、波音、花旗、英偉達,這些美國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比如英偉達老板黃仁勛,連唐裝都穿上了,還提前到中國打招呼,這姿態足以說明美國商界撐不下去了,畢竟,他們知道如果跟中國真撕破臉,自己首先遭殃。
所以這次美方也換了打法,其不僅僅是談“關稅暫緩”,而是議題一下擴展到伊朗、俄羅斯石油問題,還有中國經濟“再平衡”的大議題。用貝森特的話來說,“要將不許中國購買俄油和伊油放進下一次談判”,這一舉動也說明,美國已經不滿足于僅僅談“貿易戰”,而是想借貿易平臺,來插手中國的對外石油采購和內政經濟結構。
但正如中方早就說的,貿易就談貿易,不要摻雜別的。尤其像中方購買俄羅斯、伊朗石油這樣的問題,屬于正常的國際市場交易。美國制裁別人,不能要求中國也跟著制裁,這邏輯根本站不住腳。
至于“再平衡”就更是赤裸裸的內政建議,這相當于告訴中國:你生產太多了,能不能產少點?別老出口沖擊我們。可問題是,中國制造的成本效率全球領先,別的國家搶不過,只能怪中國太強?說白了,美國要真有本事,不如自己多生產點,而不是靠打壓別人來維持優勢。
當然,這一系列動作背后還隱藏著更大的外交博弈。近日特朗普在與馬科斯的會晤中突然證實,將“可能不久后”訪問中國,言下之意就是:他打算親自出面。可這場訪問的時機和背景很微妙,他選在會見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時放出這個消息,擺明了是有點政治暗示。
畢竟,中菲關系目前處在微妙期,特朗普突然來這么一句,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在“拉一打一”,再加上他那句“有很多可能的會談”,明顯是要給這場亞洲之行留足看點的同時,將自己的行程也作為籌碼放在與中國的溝通面前。
不過,對于美方這些動作中方已經看得很清楚,可以說這些虛空造牌對中國根本沒什么用,談判能繼續,那是因為中國希望局勢穩定,但絕不會在原則問題上讓步。一句話,你要談,那就好好談;你要耍花樣,那我們也不慣著。美方如果把談判當成逼中國表態的工具,那就只能說是想多了。
總之,可以預見,這次中美瑞典會談將不只是關稅問題的續篇,而是全面博弈的新篇。特朗普已經意識到,靠加稅已經壓不住中國,反而把自己國家搞得內外交困;而中方則始終堅持談判解決分歧,堅持互利共贏的思路,用的是一貫穩健的節奏。
眼下面對層層變數,各方都需要一點耐心,也需要一點智慧。關稅不是萬能鑰匙,強硬不是唯一解法,真正能打開中美關系結扣的,不是誰吼得聲音大,而是誰更懂合作的分寸和時機,就看下一步特朗普要如何考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