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正在對村民實施暴行,頭頂突然傳來無人機的嗡嗡聲,隨后手持各式自動武器的村民殺了出來,在無線電對講機的指揮下對日軍展開一場“降維式打擊”——這是一部抗戰題材微短劇中出現的情節,爽劇模式擊中了部分觀眾的心理,一條僅兩個字的留言“痛快”收獲了幾百次點贊。
然而,先烈用鮮血捍衛的歷史,豈能淪為博流量的工具!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日前發布《管理提示》,要求加強抗戰題材微短劇內容審核把關,杜絕懸浮設定、幼稚化劇情、偽主題創作等不正之風,防止在涉抗戰微短劇中出現低級紅高級黑。
新近出爐的《“微短劇+”價值創造洞察報告(2025)》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網民中微短劇用戶的滲透率達70%,用戶結構呈現全年齡覆蓋特征。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如此重要的節點,以微短劇這一極富活力、影響廣泛的新大眾文藝樣態呈現抗日故事,不僅有利于銘記歷史,也能豐富主旋律表達的維度。
不過,作為大眾表達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抗戰微短劇近期卻出現了神劇化傾向。比如,穿著如同參加一場時裝秀的“抗日英雄”們,舉手投足之間把日軍戲耍得團團轉,真實歷史中兇殘惡毒的日軍在此刻成了“傻白甜”;再比如,將抗戰等同于“一場輕松愉快的游戲”,將英雄簡化為“無所不能的超人”……這些抗戰“神劇”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真實歷史的消解,更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試想,當青少年刷到“八路軍戰士用智能設備呼叫”的片段,他們該如何理解“小米加步槍”的艱難?如果日軍真的像“神劇”里描述的不堪一擊,那些危亡關頭涌現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們犧牲的意義又在哪?!
觀眾對抗戰題材作品的關注,體現出人民樸素的愛國情感。管理提示的發布,是對行業的一次“糾偏”:當歷史書上的文字轉化為影像時,微短劇創作者便成了歷史的“擺渡人”,這一角色絕非“流量中介”,而應是真相的守護者、價值觀的引路人。抗戰歷史不容“神化”戲說,這既是創作底線,更是民眾共識。
原標題:《文藝辣評丨抗戰歷史拒絕“神劇”戲說》
欄目主編:邢曉芳 文字編輯:李婷
來源:作者:文匯報 衛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