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儀式上,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青春向紅途·抗戰(zhàn)印記大學生尋訪團”的成員們將前期精心整理的9位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老兵的口述視頻、照片,以及老兵手印等珍貴史料鄭重地移交給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
“每一枚手印、每一段影像資料背后都承載著一段浴血奮戰(zhàn)的英雄故事,是歷史的鮮活見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將它們無償?shù)刭洺觯尷媳竦玫礁L久的傳承,無疑是對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的最好紀念。”尋訪團成員、該校“00后”退役大學生士兵胡志杰欣慰地說。那一刻,尋訪路上的各種艱辛都變得有意義起來。
今年6月底,這支由8名平均年齡23歲的退役大學生士兵組成,成立僅一年多時間的團隊再次踏上了尋訪的道路。在該校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團委書記、團隊指導老師李云飛的帶領下,團隊用一周時間走遍天長市、明光市、定遠縣、全椒縣等地,尋訪慰問了8位平均年齡100歲的抗戰(zhàn)老兵,用筆和鏡頭將老兵們的戰(zhàn)斗歲月轉(zhuǎn)化為永恒的歷史見證。
尋心
“行走的思政課堂”、7.15、讓歷史照亮未來......熟悉李云飛的人都知道,他隨身攜帶了一個筆記本,里面記滿了尋訪過的老兵信息、尋訪現(xiàn)場的感人瞬間和尋訪心得等,其中記在扉頁的數(shù)字7.15將大家的回憶再次拉回去年的7月15日,尋訪團組建后尋訪的第一位退役老兵——安徽省道德模范獲得者嚴明友。
“別看嚴老一頭白發(fā),說話很響亮哩。他說來者是客,必須讓客人先坐。他跟我們說,‘你們不要看網(wǎng)上的報道,我沒什么事跡,這都是黨對我的鼓勵’”。回想著那個夏日午后,在滁州市光榮院里,大家圍坐在嚴明友老人身邊,聽他說《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場景,李云飛感慨道:“學生們聽得都很投入,眼睛里泛著光。”當看到嚴老床底下和書架上,一張張用毛筆抄寫的樂譜和歌單,尋訪團成員深受觸動,“《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黃河大合唱》《歌唱祖國》......這些手抄歌單里藏著的是一位老兵的初心啊”。
那次尋訪,成員們將嚴老的崢嶸歲月都一一記在筆端,刻進心里。“當散落的紅色印記被系統(tǒng)串聯(lián),當親歷者的故事被重新打撈,鮮活的紅色教育資源便自然生長,最終凝結(jié)成‘行走的思政課堂’——它讓青年學生跳出書本的平面敘事,在觸摸歷史肌理的過程中,完成對愛國精神的立體感知。”李云飛說。而這正是尋訪團成立的初心和使命。
滁州是一方紅色的土地,一片英雄的土地,這里曾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抗戰(zhàn)故事。目前在世的抗戰(zhàn)老兵僅剩十余位,他們正在慢慢老去。每一次尋訪都是與時間的賽跑,每一份記錄都意義非凡。
敬禮
7月4日,定遠縣抗戰(zhàn)老兵楊文齊的家里,尋訪團成員圍坐在老人身邊,聽他講述當年的戰(zhàn)場經(jīng)歷。
“我這傷疤,就是當年打仗時留下的。”說罷,楊文齊褪去襪子,將腳背上被子彈射穿留下的傷疤露了出來,傷疤邊緣的皮膚仍清晰可見凹陷的彈孔痕跡。現(xiàn)場一片安靜。就在這時,尋訪團成員、退役大學生士兵易萬康“唰”地立正,向老人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楊文齊見狀,也緩緩抬起右手,用布滿老繭的手掌回了一個雖不標準卻無比鄭重的軍禮。這感人的一幕剛好被尋訪團的鏡頭抓拍下來了。這場跨越80年的軍禮,一個剛勁有力,一個飽經(jīng)風霜,卻同樣承載著保家衛(wèi)國的誓言。
“英雄從來不是史書里泛黃的名字,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銘記。我要以他們?yōu)殓R,把這份保家衛(wèi)國的赤誠融進血脈,用腳步踐行新時代青年的青春誓言。”尋訪團成員、安徽省新時代青年先鋒獲得者劉雨動情地說。
據(jù)介紹,今年夏天,尋訪團共尋訪了包括楊文齊老人在內(nèi)的8位老兵,考慮到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尋訪對象更加聚焦,8位老兵全部是抗戰(zhàn)老兵。尋訪中,除了拍攝影像資料,還新增了采集老兵手印的環(huán)節(jié)。“老兵們都年事已高,每次尋訪前,我們都盡可能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提高效率。”李云飛說。
以楊文齊老人的尋訪為例,早在今年5月,尋訪團就已經(jīng)和定遠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取得聯(lián)系,詳細了解楊文齊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家庭住址等信息。在了解到滁州市的抗戰(zhàn)老兵多與新四軍第二師有著深厚淵源后,尋訪團特地前往皖東烈士陵園內(nèi)的新四軍第二師紀念館深入學習相關歷史背景與資料,為尋訪活動做好充分準備。在尋訪前三天,團隊再次對接具體細節(jié),集思廣益確定訪談提綱。“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意義非凡的愛國主義教育”。
再訪
“高爺爺,我們來看您了!”7月的天長市暑氣蒸騰,尋訪團再次踏進抗戰(zhàn)老兵高維田家的小院。早已端坐堂前等候的高維田聞聲回應著,一身熨帖的白襯衫外,那件掛滿勛章的舊軍裝在陽光下泛著歲月的光澤,胸前獨立自由勛章上的延安寶塔與紅星交相輝映——這是百歲老人最為珍視的榮耀,也是那段烽火歲月最鮮明的印記。
高維田身體尚可,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絲毫看不出已是百歲高齡。胡志杰快步上前,老人顫巍巍地站起身,用布滿皺紋的手緊緊握住他的手,這雙手曾握過步槍、擲過手榴彈,如今握住的是兩代軍人對歷史的共同珍視。
今年正值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在隨后的交流中,高老特意回顧了當年的激動時刻:“那天我跟隨首長在參加學習途中,聽到日本人投降的消息,整個隊伍都沸騰了!大家扔了帽子歡呼,抱著戰(zhàn)友哭,街上老百姓敲鑼打鼓,那種全民歡呼、奔走相告的熱鬧勁兒,這輩子都忘不了。”當學生們拿出去年和高老拍攝的合影時,照片里的影像與眼前的老人重疊,時光仿佛在這間老屋完成了一次溫柔的折疊,也讓大家更深刻地體會到尋訪的緊迫性與珍貴性。
“去年,高老給我們講了面對日軍多輪‘掃蕩’,摸黑打伏擊切斷日軍物資運輸?shù)膽?zhàn)斗故事。今年他依舊勁頭十足,看到我?guī)淼摹拮印劬σ幌伦泳土亮恕!痹诶钤骑w的尋訪筆記里,記錄著與高維田老人的二度相逢。在他看來,抗戰(zhàn)老兵多已步入高齡,身體與生活狀態(tài)可能隨時間發(fā)生顯著變化,二次尋訪從記錄歷史延伸至關懷個體,讓老兵感受到“歷史見證者”的價值被認可,強化其晚年的尊嚴感與歸屬感。對此,高維田的女兒高慧表示肯定:“從父親臉上的笑容能夠看出,有你們這樣一群‘兵娃子’始終惦記著他,能夠兩次前來看望,他很開心。”
傳紅
“在冰冷的雨夜中,急行軍蹚水趕路,子彈擦著耳邊飛過,他硬是端著槍,沖在最前面......”7月1日下午,在明光市石壩鎮(zhèn)支教課堂,尋訪團將當天上午尋訪到的抗戰(zhàn)老兵王載坤的革命故事分享給更多人聽,30余名留守兒童聽著聽著就紅了眼眶。
在當?shù)夭筷牭能娙俗优信e課堂上,尋訪團成員開講“當兵老爺爺”的故事:定遠縣抗戰(zhàn)老兵楊文齊脫下襪子為大家展示彈孔貫穿腳掌的疤痕,與退役大學生士兵互敬軍禮;天長市抗戰(zhàn)老兵高維田動情分享1945年8月聽聞日本投降的喜悅;明光市抗戰(zhàn)老兵王載坤講述雨夜行軍的艱苦;定遠縣抗戰(zhàn)老兵李大武分享在炮火中送信,在戰(zhàn)斗中學習,從目不識丁到寫得一手好字......在這里,一個個尋訪故事成了鄉(xiāng)村課堂里最鮮活的教材,為孩子們種下革命傳承的種子。
據(jù)李云飛介紹,目前實地尋訪的工作已經(jīng)結(jié)束,但老兵故事的宣傳工作還在繼續(xù)中。為了讓更多人知曉老兵的故事,他們一邊加緊整理尋訪材料,將其悉數(shù)捐贈給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永久保存;一邊當好紅色“傳聲筒”,通過在支教課堂開展抗戰(zhàn)精神宣講,在紅色場館進行志愿講解等活動,將抗戰(zhàn)歷史和抗戰(zhàn)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讓珍貴的抗戰(zhàn)記憶得以代代相傳。
“每一位老兵都是戰(zhàn)爭的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每一次尋訪都是一次精神的溯源。唯有銘記與傳承,才能不負他們曾拼盡全力守護的這片土地。”李云飛說這話時,其眼前采集到的那些手印,紅在紙上,紅透心房。
抗戰(zhàn)老兵楊文齊和退役大學生士兵互敬軍禮
抗戰(zhàn)老兵王載坤講述戰(zhàn)斗經(jīng)歷
抗戰(zhàn)老兵高維田分享聽聞抗戰(zhàn)勝利時的喜悅
抗戰(zhàn)老兵們的手印
尋訪抗戰(zhàn)老兵集錦
記者手記
愛國主義教育課要怎么上?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還可以怎么創(chuàng)新?滁州學院由八名退役大學生士兵組成的“青春向紅途·抗戰(zhàn)印記大學生尋訪團”用對18位老兵的尋訪給出了答案。過去一年多,尋訪路上,他們趴在老兵膝旁,聆聽著那些遙不可及又真實發(fā)生的紅色故事,尋訪著也受教育著。隨后他們化身“小老師”,在鄉(xiāng)村課堂里、在紅色場館里,將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將紅色的種子撒進更多人的心里。這一刻,從尋紅、訪紅,到記紅、印紅,愛國主義教育形成了完美的閉環(huán)。果然,歷史才是最好的教科書。
□本報記者 程榕娟 通 訊 員 張成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