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戲臺》拍了整整七年半,鍋碗瓢盆早都熱得冒煙,眼看就要端上桌,卻被人一把按住鍋蓋——延期。
原本定在7月17號全國公映,結果臨時往后挪了8天,黃金檔期直接砍半,排片空間被腰斬。
月底還有一部讓觀眾盼了十多年、吵了十多年的《731》要殺進來,按規矩誰都不敢去撞檔期,躲都來不及。
可陳佩斯偏偏把《戲臺》挪到離它最近的位置,刀尖上跳舞。
時間緊得喘不過氣,網友卻一邊倒喊“必看”。
從拄拐的99歲老人到剛會走路的娃娃,全成了陳佩斯的潛在觀眾,票房穩得不像話。
當年朱時茂那句“陳佩斯倔得十頭牛拉不回”,如今又被翻出來,啪啪打臉所有不信的人。
一、拍一部電影,像打一場八年抗戰
把話劇《戲臺》搬上銀幕,陳佩斯2018年就張羅,折騰到今天,苦水能倒滿一缸。
他對外只說投資方換了兩三輪,實際比這慘得多。
有老板看完劇本,張嘴就讓民國戲班加穿越戲:
“讓古代名角兒跟現代小姑娘談戀愛,流量猛漲。”
陳佩斯當場回絕:“民國戲班的味道就在那點舊,亂加味精就餿了。”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當主角,講的還是舊社會戲班舊事,年輕人會買賬?
資本一聽就撤,撤得比臺風還快。
商業片多好做:流量演員、熱門IP、熱搜套餐一套齊活,投資人閉眼都敢砸錢。
看看今年暑期檔,《長安的荔枝》《你行你上》哪個不是明星導演流量打包?
《戲臺》沒流量、沒噱頭、題材老,投資人當然掉頭。
陳佩斯懂他們:“電影賠了,投資人跳樓,明星還能漂上來。”
實在沒人掏錢,他和老婆把房子押了,硬湊啟動資金。
七老八十還背債拍戲,聽著像舊社會的事,可就是真的。
網友一句話總結:
“我們不是給陳佩斯哭窮,是給一個老頭認真做藝術鼓掌。”
二、71歲的倔老頭,把商業片的臉抽腫
敢把節奏放慢,在當下影視圈就是找死,可陳佩斯偏要小火慢燉。
他這一慢,可把劇組熬慘了。
為了還原民國戲班“一桌二椅”的老味兒,道具組跑了十二個省的舊貨市場,空手而歸。
最后請來老木匠,對著博物館圖紙一比一復刻。
一張上場門的屏風,雕花弧度不對,砸了五次重做。
后期發行方想把138分鐘剪成90分鐘,怕觀眾坐不住。
陳佩斯一句“剪了靈魂就散了”,死活不松口,拉鋸一個月,定版125分鐘。
從立項到拿到龍標,整整七年,同期電影平均兩年完事。
業內開始集體唱衰,結果預售一開,25歲到35歲的觀眾占58%。
80后網友不干了:
“我們只是老了,不是死了,拖家帶口也要去。”
00后也湊熱鬧:“爸媽的偶像才是硬通貨。”
全年齡段自發組隊,想看笑話的人反而被笑話。
黃渤、于正零片酬客串,兩代喜劇人同臺,不靠流量靠真本事。
沒有五毛特效,畫面樸素得像紀錄片,笑點全藏在劇情里,反諷味嗆鼻。
觀眾看膩了流量拼盤,突然端上一盤老咸菜,反而吃得香。
三、朱時茂那句“倔”,現在全網信了
當年朱時茂說陳佩斯“認死理”,大伙當玩笑,如今全信了。
敢把央視告上法庭的人,骨頭本來就硬。
他的作品一向敢噴:《吃面條》把形式主義扒得底褲都不剩。
話劇版《戲臺》首演就爆,如今電影預售又炸,劇情早就經受過觀眾檢驗。
電影里軍閥按自己喜好亂改戲本,活生生的現實倒影。
班主在飯碗和尊嚴之間掙扎,社畜看了直接代入。
一個硯臺、一件戲服、一道雕花,全按史料來,偏執到變態。
正是這種變態,才讓民國故事跨過時空,直戳當下。
投資人以為年輕人不愛老故事,純粹誤判。
《百鳥朝鳳》當年票房撲街,七年后在視頻平臺彈幕刷屏,播放量嚇人。
陳佩斯不懂算法,只信“戲比天大”。
老故事里有新智慧,《世說新語》的風骨、《聊齋》的人情,照樣照進今天的生活。
結語
真誠永遠最殺人。
在人人搶跑的年代,還有人愿意為“死理”埋單,這事本身就夠動人。
好飯不怕晚,好戲不怕老,觀眾心里有桿秤,陳佩斯輸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