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征主編的紀傳體史書。唐太宗皇帝想以史為鑒,以知興替,命賢臣諫官魏征修撰《隋書》,魏征不負重托,依時完成使命。《隋書》共85卷,包括帝紀5卷、列傳50卷、志30卷。
《隋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書貫串了以史為鑒的思想。
川澤納污,所以成其深;
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
摘自《隋書·列傳·卷十一》
解釋:川澤能夠接受骯臟,所以成就了它的深遠;山岳能夠包容缺點,所以成就了它的高大。
感悟:要有寬闊的胸襟,只有豁達大度,廣開言路,才能成就大業。人若要成就博大胸懷或深厚德行,需有包容缺憾、接納不完美的氣度,能容忍他人之短或自身之不足,方能積累高度與格局。
君子立身,雖云百行,
唯誠與孝最為其首。
摘自《隋書·帝紀·卷二》
解釋: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盡管需要修養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誠信和孝道才是最重要的。
感悟:誠信和孝道是立身之本,也是維護社會和諧的基礎。
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之氣,
人有喜怒哀樂好惡之情。
摘自《隋書·志·卷二十九》
解釋:天氣有陰晴風雨黑白,人有喜怒哀樂好惡。
感悟:人的七情六欲像天氣一樣多變和復雜。用自然現象比喻人的情感,既說明情感的復雜性,也強調人應像順應天時一樣調節情緒,達到內外和諧。
明者防于無形,治者制其未亂。
摘自《隋書·列傳·卷四》
即使:明達的人防患于未然,有為的人不等到混亂才治理。
感悟: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5-
時不可再,機不可失。
摘自《隋書·列傳·卷三》
解釋:良好的時機和機會難得,一旦錯失了就不會再來。
感悟:時間與機會都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錯過,難以彌補。敏銳識機、果斷行動,方能成就大事。
-6-
書無不可讀者!
摘自《隋書·列傳·卷四十一》
解釋:書沒有不可以讀的。
感悟:閱讀是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提高素養的重要途徑。
-7-
古之君子,使人必報之。
摘自《隋書·志·卷二》
解釋:古代的君子,得到別人幫助后必加倍報答。
感悟:滴水之恩以涌泉相報。
-8-
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
摘自《隋書·帝紀·卷二》
解釋:了解大臣沒有像君主那樣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沒人比得過父親。
感悟:作為上級,需要了解下屬的性格、能力等,以便更好地任用,作為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興趣等,以便更好地教育。
-9-
因人成事,其功不難。
摘自《隋書·列傳·卷七》
解釋: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情,取得成功并不困難。
感悟:真正的能力不在于孤軍奮戰,而在于如何整合資源、借助他人之長,以更高效地達成目標。
-10-
孝悌有聞,人倫之本,
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摘自《隋書·帝紀·卷三》
解釋:孝敬是人倫的品德,敦厚是立身的基礎。
感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品德,是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個人聲譽的根本。深厚的道德修養,是人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
-11-
知文德武功,蓋因時而并用。
摘自《隋書·列傳·卷三十二》
解釋:文德與武功,應隨著時世的變化而并用。
感悟:因時而異,靈活應用。文德以化民成俗,武功以保境安民,二者相輔相成,共筑盛世。
-12-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摘自《隋書·列傳·卷十七》
解釋:君主不慎密就會失去臣下,大臣不慎密就會失去性命。
感悟:君對自己要嚴格要求,明察秋毫,身正才能為范,下屬不能放縱自己,一旦懈怠必然會毀譽。
-13-
處貴則戒之以奢,持滿則守之以約。
摘自《隋書·列傳·卷三》
解釋:處于尊貴地位時要警惕奢侈,保持富足就要遵從節約。
感悟:保持節儉、慎微的態度,才能使富貴長久。
-14-
善為水者,引之使平,
善化人者,撫之使靜。
摘自《隋書·列傳·卷三十八》
解釋:擅長治水的人(如大禹),通過疏導讓水流平緩,避免泛濫;善于教化或管理的人,以安撫、疏導的方式使人平和,而非強制鎮壓。
感悟:解決問題需找到根源,順勢而為;真正的管理或教育,在于理解人性、化解矛盾。這是以柔克剛的東方哲學。
-15-
清其流者,必潔其源,
正其末者,須端其本。
摘自《隋書·列傳·卷二十三》
解釋:使河流清澈,清潔水源;矯正枝節或表象,端正根本。
感悟:若想讓下游干凈,必須先凈化源頭,糾正末端問題,必須從根本入手。從根本入手,方得始終。
-16-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四海之中,豈無奇秀?
摘自《隋書·帝紀·卷三》
解釋:即使在小范圍內,都會有芳草,天下之大,怎會沒有卓越之人或珍貴之物?
感悟:即使在小范圍內,也一定存在值得珍視的人或物,人才散布于民間,需慧眼識珠。
-17-
紅顏詎幾,玉貌須臾。
一朝花落,白發難除。
明年后歲,誰有誰無。
摘自《隋書·楊堅·宴秦孝王于并州作詩》
解釋:青春美貌,能有多久?轉瞬即逝。花開又花落,頭上生出白發難以去除,今日歡笑之人,明日或許已不在人世。
感悟:美麗與青春終被衰老收割;未來如霧,無人能預“誰有誰無”。《宴秦孝王于并州作詩》是隋文帝楊堅于開皇十年巡幸并州期間,宴請秦孝王楊俊之子楊浩所作的四言詩。全詩共六句,借'紅顏詎幾''玉貌須臾''一朝花落''白發難除''明年后歲''誰有誰無'等意象,抒發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其創作背景與秦孝王家族的命運緊密關聯——詩中"明年后歲,誰有誰無"的感嘆,與楊浩次年早逝、楊俊十八年后薨逝的歷史事件形成呼應。
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
摘自《隋書·志·卷十七》
解釋:空有渴望回歸的心,失去風力的幫助,難以振翅高飛。
感悟:“水淺舟大”,個體再強,若無適宜環境,終難行遠。才華需遇伯樂,如職場中能力與貴人提攜缺一不可。
天下至大,方身則小,
生為重矣,比義則輕。
摘自《隋書·列傳·卷三十六》
解釋:宇宙廣闊無垠,與之相比,人的身體渺小如微塵;生命誠然寶貴,但與道德原則相比,生命可為之犧牲。
感悟:人在天地間如滄海一粟,個體雖小,生命短暫,仍應追求意義。
先發制人,此機不可失也。
摘自《隋書·列傳·卷三十五》
解釋:競爭或對抗中搶占先機,主張主動出擊以掌握主動權,避免被動受制于人。
感悟: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無論是戰場、商場還是人生,“先發制人”的本質是對時機的敬畏與對行動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