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是先選主教練還是要重建一個靠譜的技術委員會,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背后的糾結和拉扯,才是真正讓人上火的地方,說到底,大家都知道中國足球不是缺教練,而是一直沒有一個真正能帶方向、管大局的技術總監,這不是喊口號,是幾十年反復“擺爛后的現實總結。
每屆世界杯周期都是四年,眨眼就過去,回頭一看,主教練換了好幾茬,青訓體系修了又推倒,球迷天天對噴,媒體天天點贊回懟,熱鬧歸熱鬧,結果還是原地打轉,核心矛盾在哪兒,很多人都明白——中國足協這么多年,技術總監基本屬于“虛設,就像球隊里缺了個場上指揮官,誰都能喊口號,但沒人能理清思路、定下玩法,這種局面,擱在西班牙、德國,估計早被噴爆了。
有人說技術總監只是個虛職,真有那么重要嗎?其實你翻翻頂級俱樂部和強隊的配置,皇馬主席弗洛倫蒂諾當年就干過類似的活兒,人家不是只會投資買人,背后有一套完整的技術團隊,負責調研、規劃、制定發展戰略,這些活兒不是靠一個人點卯、擺拍能完成的,必須有實打實的能力和前瞻性,技術總監要懂大數據、會看青訓、能搭體系,這不是主教練管得了的事。
說白了,主教練負責的是眼前的比賽和訓練,技術總監關注的是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以后的中國足球怎么走,這兩者分工本來就很清楚,偏偏中國足協這幾年喜歡“混搭,要么把技術總監當掛名,要么干脆空缺,導致技術委員會也成了擺設,開會拍板全靠個人拍腦袋,專業性和視野都難免拉胯,球迷和媒體批評也不是沒理由。
再說選主教練這事,哪有強隊是主席一人拍板搞定的?西班牙、德國都是一套機制分工明確,主教練、技術總監、青訓負責人各司其職,出了問題大家一起背鍋,國內倒好,選帥成了“宮斗劇,外教和本土教練輪流上崗,輿論場里誰都能出來刷存在感,很多名宿還沉迷過去的功勞簿里不肯出來,青訓也是按老套路走,結果青少年球員一茬不如一茬,風格打法沒個著落,每次輸球都說是“執行力問題,其實連方向都沒統一,怎么指望臨場逆襲。
說到底,中國足球這股“執拗勁挺難改,迷信本土教練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動不動就說中國教練不比外教差,可現實是,幾十年下來,成績和青訓體系都沒見大突破,反倒是一些外籍技術總監來過一陣子還能留下點新東西,這說明什么?說明思維模式和管理體系真的需要升級,不能再靠拍胸脯和喊口號來糊弄。
當然了,引進外籍技術總監不是排斥本土人才,而是希望借助外部力量,打破固有圈子,把先進理念和管理模式帶進來,別再只盯著眼前那點小利益,幾十年教訓還不夠嗎?選帥不能只看國籍,更不能只看“好用不好用,得看能不能搭建一套有體系、能落地的技術團隊,別再重復“外教來一任,體系推倒重來的老路。
中國足球缺的不是激情,也不是資金,最大的問題還是沒人能站出來統一風格、定下規則,導致球隊打法混亂、青訓脫節,輸球成了常態,球迷都快被練出麻木來,大家嘴上喊著“重建,心里其實已經習慣了“擺爛,這種狀態再拖下去,別說世界杯,連亞洲杯都懸。
你說巧不巧,國外很多強隊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幕后有一套成熟的技術團隊在運轉,教練換了,風格還在,青訓和一線隊無縫銜接,技術總監不是擺設,是真正的“定海神針,反觀咱們,主教練和助理一換,打法就全變,球員個個都得重新適應,年輕球員更是無所適從,缺乏系統性培養,誰能頂得住這么折騰?
現在輿論場上又開始爭論是先選帥還是先定技術總監,說白了,這根本不該是二選一的問題,真正懂球的人都知道,沒有靠譜的技術總監和技術委員會,主教練再牛也只能救一時,救不了未來,別再迷信“換帥如換刀,根上的問題不解決,刀再快也砍不下什么大魚。
所以結論也很簡單,中國足球要想真正走出困局,第一步不是換主教練,而是先把技術總監這塊補上,由專業的人帶專業的團隊,建立起科學的選帥和青訓體系,讓每一次換帥都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別再靠“拍腦袋和“拍桌子來決定命運,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結束這幾十年的“內卷和“擺爛,讓球迷們看到點希望。
有時候,真正的變革不是靠喊出來的,而是靠一點一滴的專業積累和體系構建,等那一天,主教練選誰,或許都不再是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