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一次赴美演出,讓京劇演員齊淑芳的人生徹底轉向。這位曾被梅蘭芳贊為"后起之秀"的京劇名角,帶著三十多位劇團成員選擇滯留美國,這一決定不僅讓她背負"叛國賊"的罵名,更讓國內京劇界陷入人才斷層的困境。
齊淑芳的京劇之路始于天賦與汗水。1944年出生于京劇世家的她,祖父是清末名角齊甲成,父親齊世英、母親楊翠風都是京劇藝人,大嫂更是有"中國京劇第一女武旦"之稱的張美娟。
從小聽著胡琴聲長大的她,5歲就綁著沙袋練踢腿,嗓子練到沙啞也不休息,一個亮相動作重復三年才達標。14歲考入上海戲曲學院后,她成為京劇大師龔云甫的弟子,20歲在北京首演便以"紅藝青衿"聞名,30歲時憑借《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寶"一角風靡全國。
在事業巔峰期,她卻做出了改變命運的選擇。1988年赴美演出結束后,齊淑芳與團隊成員集體滯留。當時國內輿論嘩然,丈夫龔國泰——這位《智取威虎山》的音樂設計者,在得知消息后形容自己"如遭雷擊"。人們無法理解,這位從小接受傳統京劇熏陶、享受國家培養的藝術家,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初到美國的日子遠比想象中艱難。語言不通、文化隔閡讓劇團舉步維艱,六個人演出一場僅得300美元,連酒店費用都不夠。齊淑芳不得不去餐館刷盤子,甚至在街頭賣藝。最窘迫時,她的護照被沒收,一度淪為非法移民。
在華人鋼琴家殷承宗幫助下拿到綠卡后,她開始探索京劇的創新之路——在《楊門女將》中加入芭蕾舞托舉動作,調整劇本節奏適應西方觀眾,這些嘗試雖遭質疑,卻讓"齊淑芳京劇團"成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京劇團體,2007年更登上百老匯舞臺,成為繼梅蘭芳之后獲此殊榮的第二位中國京劇藝術家。
2020年,年過七旬的齊淑芳悄然回國。沒有高調宣傳,她選擇在上海戲曲學院擔任客座教授,為年輕演員傳授技藝。那些曾罵她"叛國"的人發現,這位白發老人教課時,依然會像當年那樣親自示范踢腿,沙啞的嗓音里滿是對京劇的執著。她培養的弟子已登上耶魯大學舞臺,將京劇帶向更廣闊的國際視野。
站在今天回望,齊淑芳的選擇無疑給當年的劇團造成損失,但她在海外對京劇的堅守與創新也值得肯定。藝術的傳承本就有多條路徑,這位曾引發巨大爭議的藝術家,最終用一生踐行了對京劇的承諾?;蛟S正如她所說:"再苦,也不能讓人以為京劇是笑話。"
資料來源:
《齊淑芳京劇藝術在美國的傳播與影響》,《戲曲藝術》2018年第3期
《從<智取威虎山>到百老匯:齊淑芳訪談錄》,《上海戲劇》2021年7月號
《紐約時報》1995年10月12日《東方舞臺的西方回響》專題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