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崇洋媚外”還是弘揚文化?
她曾是京劇界的“領軍人物”,前途無可限量。
然而卻在事業最輝煌的階段“背離初心”,帶著二十余位核心演員遠走美國。
甚至一去就是數十年,從此“叛國者”的標簽伴隨她多年。
如今步入晚年的她以傳承者的身份重返故土,生活狀況究竟如何?
?——【·1988年的“遠行”·】——?
明明頭頂“京劇女王”的光環,齊淑芳卻毅然選擇另辟蹊徑。
她在事業巔峰期,率領三十名主力演員移居美國。
并公開表示在美國打工也比留在國內更有前景,這一去就是幾十年。
1988 年,美國華人組織向中國京劇團發出誠摯邀請,希望將這門傳統藝術傳播到海外,讓更多人領略其魅力。
經過層層篩選,最終決定由齊淑芬帶隊前往演出。
臨行前夜,文化局局長親自與她談話,緊握她的手叮囑:“這次赴美演出必須展現京劇的精髓,讓外國人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齊淑芬認真點頭,承諾“一定完成使命”。
抵達紐約后,她果然不負眾望。當林肯中心的大幕拉開,身著華美戲服的齊淑芬化身“穆桂英”,颯爽英姿地走上舞臺。
她的一舉一動、一唱一念,都展現出深厚的功底,動作精準、唱腔動人,盡顯京劇之美。
臺下的華人觀眾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掌聲如潮,喝彩不斷。
《紐約時報》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來自東方的神奇藝術”。
隨后三個月的巡演中,門票一經發售便被搶購一空。
觀眾中不僅有渴望重溫家鄉文化的海外華人,還有大量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的外國觀眾,只為親身感受京劇的魅力。
然而,在這熱烈的氛圍中,齊淑芬逐漸迷失了方向,美國的繁華都市生活動搖了她原本堅定的信念。
眼看著回國的日子臨近,她內心越發抗拒,最終選擇留下。
她認為在美國可以將京劇傳播給更多外國人,也能開啟自己藝術生涯的新篇章。
終于,在一次例行會議上,當大家熱烈討論回國后的安排時,齊淑芳突然起身宣布:“我決定留在美國。”
此言一出,全場震驚,團員們面面相覷,難以置信。
他們無法理解,齊淑芳在國內地位顯赫,回國后仍可享有“藝術家”的尊崇。
此次巡演大獲成功,她已成為繼梅蘭芳之后,又一位在海外引起轟動的京劇藝術家,為何要放棄一切選擇留下?
面對質疑,齊淑芳并未多言,只是堅定承諾:“如果我能在美國站穩腳跟,會第一時間接大家過去。”
在她的勸說下,最終有 30 人決定與她一同留下。
消息傳回國內,輿論嘩然,憤怒情緒迅速蔓延。“崇洋媚外”等指責鋪天蓋地而來。
《人民日報》刊登《藝術不能背棄祖國》一文,對齊淑芳的行為提出批評。
她的故鄉上海,也將其從“杰出藝術家名單”中除名。
?——【·團隊動蕩,前路未卜·】——?
面對洶涌的輿論壓力,齊淑芳并未動搖。她堅信,憑借對京劇的熱愛,一定能在美國闖出一片天地。
但現實很快粉碎了她的幻想。巡演結束后,美國華人組織不再提供支持,他們三十人只能自謀出路。
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國的受眾極為有限。很快,齊淑芬一行人便陷入困境。
他們四處聯系演出機會,向各大劇院、文化機構投遞合作意向,卻大多石沉大海。
即便偶爾有演出邀約,報酬也微薄到難以維持基本生活。
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遭遇歧視與偏見,走到哪里都受到冷眼。
作為傳播京劇文化的人,他們不僅要為溫飽、住宿奔波,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時間一久,大家的熱情逐漸被消磨,不少人開始動搖。
有人因簽證問題被遣返回國,也有人因無法承受壓力主動選擇離開。
到了1990年,最初30人的團隊,僅剩10人仍在堅持。
就在齊淑芳陷入絕境之際,鋼琴家殷承宗的出現為她帶來了轉機。
他利用自身資源,幫助團隊辦理了綠卡,解決了長期居留問題。
并提出關鍵建議:“若想讓京劇在美國受歡迎,必須調整表演方式,更貼近美國觀眾的審美。”
從那以后,齊淑芬開始融合西方審美,在傳統劇目中加入芭蕾托舉動作,并添加英文字幕。
?——【·藝術新生,落葉歸根·】——?
這些改變讓齊淑芬的團隊在美國逐漸打開局面,紐約藝術中心上演的《白蛇傳》大獲成功。
此后,團隊逐步走上正軌,幾年后更登上百老匯舞臺,成為繼梅蘭芳之后,第二支在百老匯演出京劇的華人團隊。
然而,盡管她在海外取得成就,國內輿論卻始終未放過她。
每當她的名字出現在公眾視野,當年“背棄祖國”的往事就會被重新提起,網絡上的負面聲音從未停歇。
2008年,闊別祖國多年的齊淑芳首次回國探親。
盡管她多次強調自己并未更改國籍,但公眾對她當年的選擇依舊難以釋懷,輿論再次掀起波瀾。
在巨大壓力下,齊淑芳只能再度返回美國。
直到2024年,82歲高齡的她終于重返上海,致力于京劇新人的培養。
信息來源:新華網——在百老匯唱響京劇藝術
中國新聞網——華人京劇團在紐約舉辦中國藝術節 弘揚中華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