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繼續對伊朗放狠話,這背后說明了什么?伊朗又有什么應對方法呢?
中東局勢持續惡化,雖然目前以伊沖突已經停火,但雙方對彼此依舊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特朗普那邊同樣如此,對伊朗的態度還是十分強硬。近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如果有必要,美國還會再次摧毀伊朗核設施。這已經不是特朗普在以伊停火后第一次這么說了,上月底,他就曾公開宣布了兩件事:一是放棄所有解除對伊朗制裁的工作;二是考慮因鈾濃縮問題再次轟炸伊朗。
特朗普為何再次威脅伊朗?
特朗普近期頻繁對伊朗放狠話,表面看是回應伊朗外長關于鈾濃縮項目的表態,實則背后藏著多重復雜考量。 首先,伊朗核問題的“死結”始終未解。2025年6月以伊沖突期間,美軍對伊朗福爾道、納坦茲等三處核設施發動代號“午夜之錘”的空襲,特朗普宣稱已“徹底摧毀”這些設施。但美國國防部下屬機構的機密評估顯示,空襲僅讓伊朗核項目延遲數月,部分設施仍可修復。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7月21日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雖然核設施受損嚴重,但伊朗的鈾濃縮技術還在,科學家團隊完整,重建只是時間問題。這番表態直接打了特朗普的臉——他此前高調宣布的“勝利”被伊朗官方拆穿,為了維護自身政治聲譽,只能通過反復威脅“必要時再次打擊”來挽回顏面。
美國國內政治博弈的壓力不容忽視。2025年正值美國大選年,特朗普團隊需要通過“強硬外交”塑造“保護美國利益”的形象,轉移國內經濟疲軟、社會分裂等矛盾。伊朗核問題是現成的政治工具:一方面,威脅伊朗能迎合保守派選民對“反伊斯蘭政權”的立場;另一方面,若能迫使伊朗在核談判中讓步,還能成為競選宣傳的“政績”。特朗普此舉是為了維持美國介入中東沖突的“合理性”,向國內證明其外交政策的有效性。
以色列的戰略施壓也起到關鍵作用。以伊沖突停火后,以色列仍視伊朗為“頭號威脅”,持續通過情報共享、外交游說等方式推動美國對伊強硬。例如,以色列摩薩德在2025年6月沖突期間策劃了針對伊朗核科學家的暗殺行動,試圖削弱伊朗核能力。而特朗普政府長期奉行“親以疏伊”政策,其內閣成員中不乏與以色列關系密切的鷹派人物。在以色列的持續施壓下,特朗普需要通過威脅伊朗來維持美以同盟的“戰略信任”。
伊朗的應對策略有哪些?
面對美國的威脅,伊朗采取了“軟硬兼施”的多維策略,試圖在危機中尋找破局點。伊朗深知自身常規軍力與美國存在代差,因此將重點放在非對稱防御上。2025年1月,伊朗舉行代號“偉大先知19”的陸海空三軍聯合軍演,這是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演習,重點演練了核設施防空、導彈反擊等科目。
在納坦茲核設施附近的防空演習中,伊朗展示了新型“358”防空導彈系統,并宣稱已在敏感區域部署“秘密防空系統”。此外,伊朗還加速推進導彈技術研發,其“法塔赫-1”高超音速導彈在6月沖突中曾命中以色列軍事目標,成為威懾對手的“撒手锏”。
伊朗深知單憑自身難以對抗美國,因此積極尋求國際支持。2025年3月,中俄伊三國在北京舉行會晤,聯合聲明明確反對單邊制裁,強調通過對話解決爭端。中方提出的“五點主張”中,特別強調要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這為伊朗爭取到關鍵支持。與此同時,伊朗與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的間接談判仍在進行——盡管歐盟威脅若2025年夏季前無進展將恢復制裁,但伊朗仍堅持“以談促緩”,試圖分化西方陣營。例如,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日內瓦會談中明確表示,愿在以色列停止侵略的前提下考慮外交途徑,但拒絕在“霸凌”下談判。
伊朗將鈾濃縮項目視為“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同時也是與西方博弈的核心籌碼。盡管核設施受損,阿拉格齊仍強調“鈾濃縮活動暫停但未終止”,并暗示若美國解除制裁,伊朗可能在核監管問題上讓步。這種“邊緣政策”既向國內民眾展示抵抗決心,又為未來談判預留了彈性空間。此外,伊朗還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出口“暗戰”施壓——2025年6月以伊沖突期間,伊朗曾扣押一艘與以色列有關聯的貨船,警告美國若升級制裁將影響全球能源供應鏈。
局勢未來走向如何?
當前中東局勢如同緊繃的琴弦,稍有不慎就可能再度斷裂。盡管以伊停火,但雙方的軍事對峙并未結束。以色列仍在戈蘭高地部署重兵,伊朗則通過黎巴嫩真主黨等代理人在敘利亞、黎巴嫩邊境保持壓力。若特朗普政府誤判形勢,或伊朗為回應國內壓力采取過激行動,局部沖突可能再次爆發。例如,2025年6月停火協議生效后,以色列曾宣稱偵測到伊朗發射導彈,并對德黑蘭市中心發動報復性打擊,這種“互扣帽子”的模式極可能成為未來沖突的導火索。
中俄伊三國的合作、歐盟的調解努力,以及阿曼等國的“穿梭外交”,都為局勢降溫提供了可能。例如,伊朗已同意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與英法德舉行副外長級核談判,并表示愿討論“地區聯合鈾濃縮機構”等創新方案。若美國能調整“極限施壓”策略,在解除制裁、安全保障等問題上展現誠意,雙方仍有機會重啟談判。談判的關鍵在于解決伊朗的安全擔憂——若以色列持續威脅其主權,伊朗很難在核問題上真正讓步。
伊朗若被迫“背水一戰”,可能通過三條路徑反制:一是加大對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的支持,襲擾美國在中東的盟友;二是利用網絡戰、無人機襲擊等非對稱手段攻擊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基地;三是通過“石油武器”沖擊全球能源市場,迫使歐洲國家向美國施壓。而美國若升級打擊,不僅可能引發伊朗“玉石俱焚”的報復,還會導致中東油價飆升、全球經濟震蕩,最終反噬自身利益。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美國霸權與地區國家主權訴求的碰撞。伊朗的鈾濃縮項目、以色列的安全焦慮、美國的選舉政治,共同編織成一張復雜的網。而中國、俄羅斯等大國的介入,正在為這盤死棋注入新的變量。未來局勢究竟走向戰爭還是和平,取決于各方能否在“強硬”與“妥協”之間找到平衡點。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中東的和平不會從天而降,需要所有參與者放下零和思維,真正以對話取代對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