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12日,你們有沒有見過一柄刻著‘南京之役殺107人’的刀?” 臺北“國軍歷史文物館”昏黃燈下,一位身材瘦削、背著攝像機的中年人開口問守館管理員。對方怔住,點點頭,隨即把他領向最里側的玻璃柜。那人正是正在為抗戰勝利五十周年籌備紀錄片的南京記者吳建寧,他原本的任務只是拍幾段館藏鏡頭,沒料到一把暗紅斑駁的指揮刀把自己余下的二十多年都拽了進去。
貼近玻璃,吳建寧抬起攝像機,鏡頭慢慢推進。刀身血痕似被歲月磨淡,卻依稀可辨;金屬護手處的篆書小字閃著寒光——“南京之役殺107人”。數字赫然,沖擊力直往心口鉆。吳建寧知道,中國史料里記錄的南京“百人斬”是三名日軍軍官: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軍吉。三個人,三條惡名。但這柄刀將名單推向第四個位置,誰?
拍攝立刻停擺。吳建寧回到旅店反復回看素材,越看越心驚。那一晚,他只寫下一行筆記:“第四人必須找到。”第二天,他跑回館里,查捐贈記錄。捐刀者魏炳文,國民黨第×師副軍長,1971年病故,1985年后人代獻。可惜聯系方式空缺。一條線索斷在檔案紙上,像鋒刃斷在刀鞘里。
返程航班上,舷窗外白云翻滾,吳建寧腦中卻只有血色南京。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2月初,42天,30余萬同胞遇害,平均十二秒便有一條命被奪。日軍少尉向井與野田當街比殺,從中華門一路砍到紫金山;田中軍吉則默不作聲,手起刀落三百余人。抗戰結束后,他們在南京遠東軍事法庭被處決,罪證累累。然而,這第四把刀提醒吳建寧——還有人漏網。
1996年春節前,吳建寧帶著復印件敲開南京大學老教授高興祖家門。老人翻閱照片后冒出一句:“十年前《中央日報》副刊好像登過類似字樣,作者余鴻成。”接著又補充:“文章很長,我記得。”線索出現,吳建寧當場記下電話號碼。往返數月書信,他從余鴻成口中了解到,這柄刀是1945年抗戰老兵在蘇北收繳武器時所得,隨后輾轉送至魏炳文。至此仍沒人能說出刀主人姓名。
兩年跑臺北三次,終于在1997年夏,吳建寧在士林一棟老公寓找到了魏炳文次子魏亮。對方端出一只木盒,盒蓋內層貼著父親手寫便箋——“鹿兒島空運繳獲,留作證據”,落款1946。更驚人的是:魏亮透露,日本古董商曾出價百萬美元求購,被他母親拒絕,理由簡單:“戾氣太盛,賣不得。”
調查陷入僵局。新世紀到來,網絡慢慢普及,資訊交織如網。吳建寧把所有資料發到國內多家報社、論壇,希望“人肉搜索”能幫忙篩出嫌疑名單。十多年間,史料、回憶錄、戰后審判檔案陸續數字化,一批研究者開始加入這場“尋刀主人”活動。有人用大數據方法比對部隊番號,有人跑鹿兒島地方志。線索像散落拼圖,偶爾拼上兩塊,又會蹦出新的空缺。
2017年10月,一個電話打進吳建寧辦公室。對方自稱東南大學研究員姜平,專攻南京保衛戰。他在日本《每日新聞》1938年1月3日的舊版微縮膠片上發現一條被忽略的小新聞:步兵第45聯隊曹長馬見冢八藏自述“斬殺中國人逾百,已超同隊少尉成績”。姜平比對聯隊行動路線、時段,驚訝發現與107人刻字高度吻合。進一步核查戰后羈押名冊,馬見冢的確被關押在天津戰俘收容所,卻因供詞里“沒有直接參與屠殺”而在1946年底獲釋遣返,后定居鹿兒島,1969年病亡,進了靖國神社。
吳建寧拿到這份材料時,雨絲剛打在窗玻璃上。他關掉燈,反復撫摸打印件上的名字,紙墨黏手,心里卻一點都不痛快。那個該在法庭承認罪責的劊子手,最終躲進了神龕香火,躲開了正義。遺憾?憤怒?更多是鈍痛。
關于馬見冢八藏的生平,檔案寥寥。一份駐屯記錄提及他出身鹿兒島貧農,1918年入伍,1937年底升曹長。句句冰冷,卻擋不住聯想:他在下關碼頭或者中華門外舉刀時,是否吼過什么?《每日新聞》報道里只剩一句:“精神抖擻,揮刀如神”。短短九個字,足以讓人毛骨悚然。
有人問吳建寧:追了二十多年,只換來一個陌生的名字,值嗎?他笑笑說:“不追,才不值。”身后的書架塞滿筆記、拷貝、照片,幾乎擠不下新的盒子,可他認定,哪怕多揭開一頁塵封紙張,也能讓地下亡魂多一次被記起的機會。
近幾年,南京侵華日軍受審影像通過修復技術再現。銀幕里,向井、野田、田中三人面對鏡頭低頭發抖,與當年報紙上叉腰揚刀的姿態判若兩人。馬見冢沒有留影,只剩下供奉匾上一行金漆大字。兩種結局,一明一暗,卻共同提醒世人:罪行不會因為沒有照片就消失。
今天,那柄“殺107人”的妖刀依舊安靜地躺在玻璃柜里,燈光昏暗,四周游客腳步雜沓。有人匆匆看一眼便走,有人停下讀解說牌。吳建寧偶爾也會再去看看,站一會兒就離開。他說,真正的目的不是盯著鋼鐵,而是讓更多人知道,這冰冷鋒刃背后,是曾經跳動卻被停下的107顆心臟,以及一個差點被永久抹去的兇手。只要有人記得,刀就不會再亮起殺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