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文化自覺既是破解治理難題的鑰匙,也是凝聚社區共識的根基。基層社工以黨建為引領,深入挖掘傳統“和合文化”“鄉約民規” 的當代價值,將民俗智慧與現代治理理念有機融合,探索出獨具特色的社區治理新路徑。
“和合文化” 作為傳統民俗的核心精神,為社區矛盾化解提供了文化依托。在浙江某社區,針對鄰里糾紛頻發的問題,社工聯合社區黨組織組建 “和事佬” 調解隊,隊員由退休黨員、宗族長者、非遺傳承人等組成。他們借鑒傳統 “鄉約民規” 中 “德業相勸、過失相規” 的理念,制定新時代社區調解公約。面對漏水糾紛、噪音擾民等常見矛盾,調解隊不只是簡單評判對錯,而是邀請雙方圍坐 “議事涼亭”,用 “遠親不如近鄰” 的俗語疏導情緒,結合 “六尺巷” 的典故講解包容之道。這種充滿文化溫度的調解方式,讓矛盾化解率提升60%以上,實現了 “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
傳統節慶活動成為增強社區凝聚力的重要載體。在黨建引領下,基層社工將民俗活動轉化為社區治理的“粘合劑”。北京某多民族聚居社區,社工團隊以春節、端午、古爾邦節等節慶為契機,打造 “百家宴”“共包團圓餃” 等品牌活動。活動中,黨員帶頭展示民族手工藝品、傳授傳統美食技藝,居民在學包粽子、縫制香囊的互動中增進了解。社工還組織 “民俗文化講堂”,邀請老黨員講述節慶背后的家國故事,將 “孝老愛親”“互助友愛” 等傳統美德融入現代社區價值觀培育。這種 “黨建搭臺、民俗唱戲” 的模式,讓社區凝聚力顯著增強,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提升近三成。
鄉約民規的現代化轉化為社區自治注入活力。廣東某城中村在黨建引領下,社工協助村民修訂《社區公約》,將傳統“族規家訓” 中的環保理念、誠信原則轉化為具體條款。針對垃圾分類難題,公約融入 “村容整潔,福澤子孫” 的民俗觀念,由黨員帶頭踐行 “門前三包” 制度;面對租房糾紛,借鑒 “契約精神” 傳統,設立 “誠信房東” 評選機制。社工還組織村民繪制 “民俗文化墻”,用漫畫形式解讀公約內容,讓傳統規范以更鮮活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這種將民俗智慧制度化的實踐,使社區管理成本降低40%,形成 “人人參與、人人受益” 的自治格局。
黨建引領為民俗智慧的現代轉化提供了方向指引,而民俗文化則讓基層治理更具人文溫度。基層社工的文化自覺,體現在對傳統民俗的創造性轉化中,通過激活“和合文化” 的當代價值、賦予鄉約民規新內涵,讓傳統文化成為社區治理的 “活水源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凝聚起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