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了?日本投降不是因為美國原子彈?
一度大家都以為,二戰日本投降就是因為美國扔了兩顆原子彈,可后來卻有日本專家跳出來說,事情根本沒那么簡單。
他們認為,真正把日本逼到絕境的,是蘇聯突然發出的那份宣戰公告。這是怎么回事?
1945年的那個8月,對于日本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接二連三的壞消息一個一個來。
先是8月6日,美國人在廣島扔下了那顆要命的原子彈,緊接著8月9日,長崎又挨了第二顆。
而蘇聯又對外宣布,它要對日宣戰了,然后百萬大軍立馬在遠東地區開始了猛烈攻勢。
這些大事碰巧發生在同一時間段,讓很多人好奇,日本最終被迫投降,到底是誰的功勞最大?
仔細想想,日本當時對蘇聯其實還有點小算盤,他們和蘇聯在1941年簽了《蘇日中立條約》,互相說好不打架,保持中立。
所以日本高層在二戰快結束的時候,還抱著一絲幻想,希望蘇聯能出面當個調停人,幫他們在戰后爭取點體面,最好能保住天皇制度,再撈點好處。
但是沒想到8月8日那天發生的一切,一下子把日本在東北亞的戰略利益徹底打得粉碎。
這下他們所有關于調停的美夢,簡直碎了一地,再也沒有任何退路了。
原子彈固然威力驚人,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和心理沖擊,但日本軍方高層在原子彈襲擊后,有些人嘴上還硬著,嚷嚷著要寧要玉碎不要瓦全,全民皆兵死扛到底。
這說明僅僅是原子彈本身的破壞力,還沒有完全摧毀他們的抵抗意志,可蘇聯一宣戰,日本這邊就慌了。
他們再也無法通過外交手段來維持戰后地位,也無法指望蘇聯當和事佬了,這份戰略上的絕望感,可以說比原子彈的直接打擊更致命。
當時日本國內分為兩派,一派是和平派,主張盡快投降止損,另一派是軍方強硬派,想繼續打下去。
蘇聯的參戰公告,更是給和平派加了重要砝碼,最終促使天皇做出了投降的決定。
所以說一個大國,如果它就近在眼前,那種地緣上的震懾力,有時候比遠隔千山萬水扔過來的炸彈更管用。
想想1945年那會兒,蘇聯作為當時超級厲害的陸上強國,它一宣戰,就意味著百萬大軍可能直接踏上日本本土。
這跟太平洋上美國飛機過來轟炸,或者海軍封鎖港口,那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炸彈再厲害,也只是破壞建筑,殺傷人員。
但一支龐大的地面部隊打過來,那就不是簡單的損耗了,那是能推翻政權,占領國土,甚至徹底改寫一個國家命運的。
這種威脅是實實在在,關乎存亡的,這才是真正讓日本高層感到絕望的。
再把時間快進到今天,看看日本在一些特別敏感的地區問題上,比如臺海議題,他們的表現就很有意思了。
雖然日本是美國的鐵桿盟友,也常常表示要支持美國。
可一旦真要讓他們赤膊上陣,直接卷入沖突,就會發現他們總是小心翼翼,甚至有點猶豫不決。
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當年那段歷史留下的深深烙印。
今天的中國不是當年的蘇聯,但它在全球和地區的影響力,軍事實力都在飛速增長。
中國就在日本的隔壁,中間就隔著一片海,這種地理上的近鄰關系,意味著中國的艦艇、飛機、導彈可以非常迅速地抵達日本周邊。
一旦發生沖突,日本可能第一時間就會面臨立體式的打擊,那種家門口的威脅,跟遠在萬里之外的軍事行動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此外中國的軍事力量今非昔比,海軍、空軍和火箭軍的發展速度驚人,擁有了日益強大的區域拒止能力和遠洋投送能力。
這讓日本不得不掂量,就算有美國撐腰,真打起來,自己付出的代價會是多大。
更重要的是中國和日本的經濟關系已經剪不斷理還亂了,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兩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賴。
如果日本真的深度介入沖突,那不僅是軍事上的風險,更是巨大的經濟風險。供應鏈斷裂,貿易中斷,投資受損,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承受不了。
所以日本在做戰略選擇的時候,就得非常仔細地盤算。
是徹底站隊美國,冒著和最大鄰居,最大貿易伙伴直接沖突的風險?還是在盟友承諾和自身利益之間找個點,確保自己的國家安全和經濟穩定不受沖擊?這都要好好考慮。
當然我們不能簡化歷史,把日本投降的原因都歸結到某一點上,要知道中國人民長達8年的抗戰,持續消耗著日本的國力和資源。
這都實實在在地削弱了日本繼續支撐全面戰爭的能力,為日本最后的崩潰埋下伏筆。
可以說中國戰場把日本拖得筋疲力盡,雖然不是直接投降的誘因,但絕對是讓它們瀕臨崩潰的大背景。
同時盟國也對日本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美國的海空軍力也在持續不斷地對日本進行常規轟炸和海上封鎖,讓日本物資極度匱乏,民眾士氣低落。
此時再回頭看那兩顆原子彈,它們當然是可怕的武器,也確實加速了戰爭的結束進程,甚至可能給日本軍方一個體面的借口來接受投降。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蘇聯的參戰,才是真正切斷了日本那最后一絲幻想,讓日本無路可走的關鍵一步。
后來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為了各自的利益,對二戰結束的歷史敘事也各有側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家對這段歷史的理解。
但如今我們跳出那些歷史的框架,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日本的投降,絕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能夠解釋得了的。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于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信源 新華網 2015-08-05 美專家:日本投降主因并非原子彈 央視網 2007-04-04 [巖松看日本]多元交織的二戰史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