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道
編輯:定慧
【新智元導讀】在AI首次于IMO獲得金牌后,數學家Dave White深感自我認同的崩塌,形容這是一種「死亡」。他在文中坦露內心震撼,也探討AGI帶來的身份危機。加密教授Adam Cochran則從哲學視角回應,認為人生中的身份重建與崩塌是不斷循環的過程,真正的「自我」超越任何單一標簽。
第一個在IMO 2025上「取得」金牌的AI是誰?
這個「世界第一」的評定關系著AI技術精英和科技巨頭們的未來。
DeepMind的CEO Hassabis一再強調「谷歌模型是首個獲得官方金牌級別認可的AI系統」。
而OpenAI研究員「先斬后奏」的行為,也讓奧特曼的OpenAI被圈內認為是「丟臉又丟人」。
當科技巨頭和技術精英還在放棄體面爭搶「天下第一AI」的虛名時,真正的數學愛好者們卻徹底「崩潰破防」。
當每個人都將并終要體會李世石面對AlphaGo那一刻的感受時,我們應該如何自處?
Dave White是Paradigm的研究合伙人。此前,Dave曾在包括Headlands、Two Sigma和Cutler Group在內的多家公司擔任量化交易員和研究員。
當他得知OpenAI在IMO上能獲得「金牌」后,他瞬間感覺「像一記重錘狠狠砸在我心上」。
而和他一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Dave White的「感慨」迅速在X爆火,。
甚至有人表示,這在某種意義就是「自然選擇」,只不過這次優勝劣汰的是人類而已。
OpenAI的研究員Noam Brown強化了這一影響。
除非AI掌握你非常關心/擅長的領域,否則人們很難感受AGI的存在。
每個人體會到李世石面對AlphaGo那一刻的時刻都會不同。
但,每個人最終都會體會到。
AGI的降臨,帶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
抑或者,AI太過于全能,毫無理由地破壞所有樂趣?
在這個AI狂飆的時代,你是否曾經感受過李世石同款的「AlphaGO時刻」?
讓我們跟隨Dave White的第一視角,來體會下他對AGI發生在數學領域的感受。
這,就像一種「死亡」
Dave White的自述:
這個周末,OpenAI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上的戰績,對我打擊很大。
我感覺,直到現在,自己還沒從那股劇烈的沖擊中緩過神來。
我一直自詡為一名專業數學家。(當然,這個頭銜很多真正的數學家可能不會認同,但這是我的地盤,我說了算。)
可現實是,我連一道IMO的題目都解不出來。
好吧,我知道,IMO不過是數學里一個極其專門的競技領域,我沒練過,等等……借口可以找一萬個!
但如果我在生活中遇到一個IMO金牌得主,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人的數學,比我強太多了!
而現在,連AI都能做到了!
我整個人的身份認同,我現實中的生活,都建立在「擅長數學」這個基石之上。
AI的這個成就,不亞于在我心口上挨了一記重拳。
這,是一種死亡。
就像你突然發現自己能和狗對話。這太有趣了!
你廢寢忘食,學習它們復雜的語言,理解它們最深層的習俗。
你發現,周圍的人都對你的超能力驚嘆不已。
你從未真正融入過任何圈子,但現在,人們因為你的天賦而需要你、欣賞你。
狗狗們也愛你,因為你是唯一一個真正懂它們的「兩腳獸」。
你終于,為自己拼湊出了一種歸屬感。
然后,你一覺醒來,發現沃爾瑪貨架上擺滿了「萬能狗語翻譯器」,售價僅4.99美元。
是的,IMO的這個結果,嚴格來說,并不算新聞。
如果你去看METR關于AI智能體任務時長的演進圖,你會發現,AI智能體能解決1.5小時的難題,完全是如期而至。
我們本不該如此震驚。
更何況,還不止一家公司做到了!
這感覺就像……AI的浪潮,正以我們一直以來所見證的那種驚人速度,撲面而來!
當然,為我個人「數學家」身份(或者說,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成員)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傷,不過是這宏大故事里最微不足道的一環。
試想一下,把這種悲傷,放大到每一個數學家、每一個程序員、每一個知識工作者、每一個藝術家身上……在未來幾年,當這一切接連發生……
那,將是一幅何其悲壯的圖景!
更別提,在這背后,還潛藏著對真正死亡的恐懼。
這個話題,也許我以后再深入探討。
這種種交織在一起的情感——為存在感而悲傷,為生命本身而悲傷,為我所熟知的一切而悲傷——并不是AI時代獨有的。
我想,當一個人臨近職業生涯的終點,或生命的盡頭時,都會有類似的情緒。
唯一不同的是,對我們許多人而言,這一天,似乎來得更早了一些。
而且,是所有人,在同一時間,一同迎來!
我只是在想,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但這,也是一種「新生」
當Dave White還在為AI攻破數學IMO還沒有緩過神的時候,一名來自加密貨幣領域的教授Adam Cochran「安慰了」他。
Dave White給出了他的另外一種看法。
人生中,我們會多次經歷「身份崩塌」與「自我重建」的過程,就像下面這個繩結。
同樣地,還是讓我們以第一人稱來感受下Adam Cochran給予我們的力量。
Adam Cochran的慰藉:
沒錯,我們正站在一場劇烈的身份危機懸崖邊。
但這場危機的唯一特殊之處,僅僅在于——它將同時降臨在如此多的人身上。
而這種事情,其實早已在你我,以及每個人的生命中,以無數種微小的方式,一再上演。
我讀哲學本科時,有幸師從一位名叫Litke的教授。
他是那種極其罕見的、在世時其學術思想就已被專門開課研究的哲學家。(說來也怪,他還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蒜收藏家和培植專家之一。)
但他畢生的熱情,在于「自我」的哲學。
他經常談起一個概念,叫「縱貫人生的自我」 (the long body of self)。
他舉了自己的例子:高中時,他是一名頂尖的游泳運動員,所有人都以為他會靠游泳獎學金進入名校,攻讀生物學。
然而,高三那年,一場車禍徹底改變了命運。他的肩膀嚴重受損,雙腿骨折,在輪椅上坐了好幾個月。他再也無法回到泳池的巔峰狀態。
在那之前,他所有的自我認同,都內化成一個詞:「游泳者」。
他的朋友是泳池里的隊友,他的女朋友也是游泳隊的。
他不能再游泳了。
他不再與那些朋友朝夕相處,最終,朋友和女友都與他漸行漸遠。
他的整個身份認同,轟然倒塌。
直到他開始一磚一瓦,構建一個全新的自我。正是在那段時期,他發現了自己對植物學和哲學的熱愛。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一樣。這種身份的構建與崩塌,在一生中會發生很多次。
你孩童或少年時定義自己的方式,與現在的你,可能早已判若兩人。
我們奮力建立起一個新版本的自我,眼看它崩塌,最終又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身份。生命,就在這種過山車般的循環中不斷前進。
但關鍵在于,以上這些,沒有一個是真正的「你」。
它們都只是我們用來定義自己的「外在標簽」。
真正的「你」,是你把所有這些循環起伏的人生階段,想象成一張張快照,然后換個90度的視角,將它們全部貫穿起來看到的那幅完整圖景。
每一個身份,都教會了你一些事,然后把你引向下一個身份。但沒有任何一個,足以單獨定義你的全部。
說到底,捫心自問:
你當初稱自己為數學家,是因為世界上沒人比你數學更好嗎?
你會在計算器比你算得快時,就認為自己不擅長算術嗎?
不,當然不會!
你擅長數學,你理解數學的深度——這件事,從頭到尾,根本沒有改變!
改變的,只是這個世界關于「數學的生產力」的定義。但你,沒有變。
(更何況,別忘了,就算有人能讓AI輸出結果,如果他們自己不懂,根本無法應用!)
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你遠比任何單一的標簽或天賦要豐富得多。
你所擁有的數學才能,依舊是你獨一無二的閃光點。
而那些既是行業翹楚,又能用獨特視角去應用其才能的人,更有可能因為AI而變得更強大,而不是被AI取代。
因為,任何系統都難以企及的,也正是我們人類為之奮斗的——那就是原創性。
而你,恰恰擅長原創,并且對它充滿渴望。
所以,在你的一生中,在成千上萬個微小的瞬間,也在為數不多的幾個重大轉折點上,你會不斷地重新定義自己。
但只有這些經歷的集合體,才是真正的「你」。
而那個「你」,永遠是獨一無二、價值連城的。
請堅信,每一次崩塌之后,無論現實看起來多么暗淡——我們總能重新定義自己。
這個過程會變得如此自然,以至于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甚至很難記起過去曾如何定義自己。
世界上,永遠有嶄新的人類體驗等著我們。
我們,永遠有全新的方式來定義自我。
無論我們感覺多么格格不入,世界之大,永遠有我們新的容身之所。
而你,永遠都擅長數學。
與君共勉。
參考資料:
https://x.com/polynoamial/status/194787896763943356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