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尼亞,提到尼庫索爾·丹(Nicu?or Dan),許多人會將他與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聯系在一起:以數學家的冷靜、嚴謹和邏輯精神來對抗一個根深蒂固的腐敗系統。
他,正是歐洲版的“韋神”。
號稱北大數學系掃地僧的“韋神”,出生于山東濟南,曾在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奪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IMO),27歲獲得北大博士學位。
這位來自東歐版山河四省的數學奇才同樣天賦異稟,他是1987年、1988年IMO的雙料冠軍,又遠赴享有“數學圣殿”之稱的巴黎高等師范學院(ENS)繼續深造,29歲用法語完成答辯,獲得巴黎十三大的博士學位。
青年時期的丹
如今,這位歐洲“韋神”擁有了一個嶄新的身份:羅馬尼亞共和國第6任總統。
丹認為,在數學和政治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系。他尤為推崇17世紀法國哲學家帕斯卡對幾何學家和代數學家的區分,帕斯卡認為,代數學家通過符號和公式進行抽象的推理,幾何學家則傾向于通過直觀的圖像和形狀來理解和描述世界。
“我是幾何學家,”丹說,幾何學家的身份意味著他擁有“將所有現實轉化為圖像”的能力,這與政治不謀而合:“行政工作需要在復雜的現實中建立秩序——這正是我在數學中所做的。”
01.小鎮做題家
1969年12月,丹出生于羅馬尼亞東部的小城法拉加斯(F?g?ra?),父親是法拉加斯化工廠的工人,母親則是工廠會計。
福克沙尼所在的布拉索夫縣(jude?ul Bra?ov)是羅馬尼亞的老工業區,計劃經濟時代,當地形成了以車輛、機械制造和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直接服務華沙條約下的軍需生產。1989年的東歐劇變之后,布加索夫的國有企業大量關停解體,當地陷入漫長的衰退周期。
F?g?ras的工廠
由于轉型陣痛,當地居民奉行著“大潤出國,小潤去布加勒斯特”的樸素生存哲學,法拉加斯的常住人口已經從劇變之年的4.5萬衰減到如今的2.6萬左右,處于慘烈的消亡邊緣。
按照小紅書的最前沿的社會分層理論,丹的社會出身相當于山河四省小鎮男性做題家,或者類似于《漫長的季節》中所描繪的下崗東北工人家庭。
丹并沒有吃到工業發展期的紅利,在他的青年時代,羅馬尼亞已經進入齊奧塞斯庫的統治后期,經濟深陷債務危機,民生疲敝不堪。丹的家庭經濟狀況可想而知。
因此,即便兩度問鼎奧數金牌,即便有獎學金,丹依然囊中羞澀。
丹碩士就讀的巴黎高師
在巴黎期間,為了生計,他兩度創業:先是倒賣土耳其進口羊毛,后來創辦了一家電腦公司。2007年,丹在席卷全球的經濟海嘯前夜賣掉了電腦公司,收獲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萬歐元。
可惜,他的財運未能延續。頻繁的社會活動很快耗盡了積蓄。作為數學天才和現任總統,丹的清貧程度堪比“韋神”。2016年,在接受HotNews采訪時,丹透露自己和女友租住在布加勒斯特貧困遠郊地區戈爾朱盧伊(Gorjului)的公寓中,每月房租250歐元,由女友支付。
丹及其女友
據其納稅申報單顯示,丹的全部資產僅為2.6萬歐元儲蓄、一輛1986年產的雪鐵龍BX老爺車,以及一塊位于普雷代亞爾(Predeal)、估價約20萬歐元的土地。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名下還有總計8.6萬歐元的銀行貸款待償還。
放到動輒A8、A9的中文互聯網,丹簡直是無產階級。
Gorjului地區
丹并非沒有改善經濟的機會。他曾向媒體坦言,自己誤判了波譎云詭的土地市場,未能在羅馬尼亞房地產巔峰期以50萬歐元的價格出售普雷代亞爾土地,錯失了可觀的增值收益。
看來,即便是數學家兼政客,也未必能玩轉房地產。
02.棄學從政
作為從羅馬尼亞山河四省殺出的“小鎮做題家”,丹拿到了堪稱逆天改命的頂配人生劇本。
據他自述,中學時代,他每天都要花費十多個小時閱讀厚重的數學論文,堅信自己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1987-1988年,他連續兩年奪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18歲考入布加勒斯特大學數學系。
參加1988年的IMO的羅馬尼亞團隊,丹為前排右一
畢業后,他憑借優異成績獲得法國國家獎學金,前往巴黎高師深造。
丹坦言,在巴黎期間,他曾沉溺于酒吧,也曾換過一些女朋友,但總歸在1998年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其論文圍繞著阿拉克洛夫理論展開,題為《格林流與亞純函數的延拓》(Courants de Green et prolongement méromorphe)。
丹的博士論文信息
借助于DS老師,我們勉強將這段數學博論摘要翻譯為中文:
- “在復數上的擬射影簇上,我們構造了依賴于一個全純參數的流,這些流推廣了子簇的積分流以及對數型的 Green 流。我們證明了這些流及其乘積的正則性與全純性結果。
- 進一步地,我們展示,阿拉克洛夫理論中的 *-積可以通過參數空間中某一區域的流乘積作亞純延拓來定義,在該區域中流由微分形式表示。我們給出了 *-積交換律與結合律的一種新證明。同時,我們給出了射影空間中二次曲面的 Fubini–Study 高度的顯式公式,以及與之相關的 Igusa ζ 函數的公式。
- 我們研究了與射影復超曲面 p=0p = 0p=0 相關的 Igusa ζ 函數 ζ(p,s)\zeta(p, s)ζ(p,s),證明了它是一個廣義的歐拉積分,并明確了其所滿足的 A-超幾何微分系統。我們還給出了一個算法,用于明確求出 ζ(p,s)\zeta(p, s)ζ(p,s) 所滿足的差分方程。我們對若干特例對該函數進行了顯式計算。最后,我們證明,與結果式 r(p1,p2)r(p_1, p_2)r(p1,p2) 相關聯的 ζ\zetaζ 函數不屬于可表示為指數函數與 Gamma 函數乘積的線性組合的函數類。”
丹與同班同學,菲爾茲獎得主,越南裔法國數學家吳寶珠的合影
時至今日,丹仍然保持著對數學的純粹熱愛,他說自己總是夢到數學,夢到那些已經困擾自己十數年的數學難題,有時甚至能在夢中靈感乍現,解出新成果。
按常理推演,這位數學天才應該留在巴黎,尋找一份報酬豐厚的終身教職,實現“大潤出國”的終極夙愿。
然而,對祖國現狀的強烈不滿,最終壓倒了學術前途的誘惑。
與烏克蘭和俄羅斯這對難兄難弟類似,當時的羅馬尼亞正深陷寡頭政治的泥潭。
寡頭是舊體制將死未死,新體制將興未興的惡果。
齊奧塞斯庫政權垮臺后,舊體系的政治精英并未被根除,這些舊世界的殘余不僅仍然盤踞在新國家與市場機構的關鍵崗位上,甚至乘著“私有化”的東風,大肆掠奪國有資產,形成“官商復合”的新寡頭階層。
新寡頭壟斷了政策制定的關鍵資源,從城市規劃、建筑許可、土地征收和公共項目預算中汲取了巨額財富,羅馬尼亞平民的生活則日益困頓:從1989年到千禧年,羅馬尼亞的人均GDP從2315美元下降到1668美元,貧困率則從7%飆升到44%。
丹的家鄉法加拉斯也未能幸免。這座曾依賴計劃經濟和國營工廠為生的小城,在轉型中斷掉了脊梁。工廠關閉,失業蔓延,基礎設施停滯,福利體系土崩瓦解。
如同那首民謠所唱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
面對破敗的故土,出身小鎮的丹,只有依靠自己的學識和熱忱,撬動這個盤根錯節、積弊已久的官商利益鏈。
從此,“保衛她的生活”。
03.步步為營
1998年,博士答辯的同年,丹在巴黎創建了“青年公民行動”(Tinerii pentru Ac?iune Civic?)協會,致力于將一批有志于改革祖國的青年、特別是留學生組織起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相信“歷史可以由共同的意志努力來決定,而不應是資本流動的結果”。
同年,丹選擇回到羅馬尼亞,先后在羅馬尼亞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并仿照巴黎高師的模式創辦布加勒斯特高師,擔任首任校長。
然而,即使是這份學術工作,丹也未能長久堅持。將羅馬尼亞拯救出泥潭的愿望太過迫切,而象牙塔與現實政治的距離終究遙遠。2006年,丹辭職創辦非政府組織“拯救布加勒斯特”(Salva?i Bucure?tiul),決心從草根層面挑戰城市腐敗。
布加勒斯特街景
Salva?i Bucure?tiul的第一個敵人是房產開發商,這些投機者們正大肆拆毀歷史建筑,在受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興建高層公寓樓。數年來,丹發起了數百起針對房產投機者的訴訟,贏得了其中的166起,阻止了數百座歷史建筑被拆除。
一顆政治新星,開始崛起。
2011年,丹邁出了關鍵一步,他決定插入羅馬尼亞政治生活的心臟,以獨立候選人身份角逐首都布加勒斯特市市長——變革,必須在內部進行。
在接受《時代困境》(Dilema Veche)時,丹以自問的形式,道出了他對羅馬尼亞現狀的憤慨:
“在一個身陷爛泥的國家里,你還能做一個正直的人嗎?”(Po?i fi persoan? onorabil? ?ntr-o ?ar? aflat? ?n c?cat?)
為了改變這一切,丹的競選綱領可謂包羅萬象,覆蓋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
他提出建設布加勒斯特的IT與創意產業中心,試圖將這座城市納入全球知識經濟的網絡之中;他倡議修建城市輕軌與環城快速道路,以緩解因交通混亂造成的城市功能衰退;他還強調擴大公共綠地面積,改善空氣質量,提升居民的生活環境。
不過,丹最重要的籌劃是增加政治的透明度。
作為帕斯卡所說的幾何學家,丹希望從晦暗錯亂的政治現實中抽離出邏輯清晰、便于追蹤的秩序,為此,他需要將一切變得可見。
他的主張聚焦于一項根本改革:將布加勒斯特的城市管理全面置于公眾監督之下。根據他在競選中提出的綱領,市政府應在官方網站上提前發布所有招標信息,避免權力部門私相授受;此外,該網站還應列出所有正在執行的合同、市政府擁有的資產清單以及每一筆公共開支的詳細賬單。
他還主張建立市民請愿的在線追蹤系統,讓每一條來自民間的呼聲都能夠被看見、被回應、被歸檔。他提議所有重大政策決策必須經過公開討論,以杜絕市長辦公室與寡頭集團的幕后勾連。
初出茅廬的丹獲得了許多知識精英的青睞,但未能得到任何政黨的支持,最終只獲得了8.48%的選票,在諸多候選人中排行第四。
失敗并未使丹退卻。2015年,他成立新政治平臺“拯救布加勒斯特聯盟”(USB),宣布該組織的核心議題是反腐敗斗爭,他們將“持續與布加勒斯特的公共行政部門抗爭,持續關注公共資金的濫用和違法行為”。
04.算法反腐
2020年,早已在羅馬尼亞政壇聲名鵲起的丹再次以無黨派身份參選布加勒斯特市長。這一次,他以42.8%的得票率成功當選,打破傳統政黨對首都的長期控制。
履新伊始,丹即著手兌現其競選時最核心的承諾——反腐。他將戰場設在地方工程招標這一腐敗高發區,祭出了數學家的利器:算法與數據分析。
就任后,丹兌現了競選承諾。在他最核心的反腐敗戰場上,他祭出了數學家的“利器”:算法和數據分析。
羅馬尼亞是歐盟腐敗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公共招標流程因法律繁復和行政慣性而長期處于“技術黑箱”狀態,為地方利益集團操縱投標、牟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機。
丹領導市政團隊,召集工程師與數據科學家,搭建起一整套監控與識別腐敗的技術平臺。
這套系統的核心,是一個自動化爬蟲程序,能夠持續抓取政府公共采購網站“SEAP”(Sistemul Electronic de Achizi?ii Publice)上公布的,與布加勒斯特相關的所有招標信息,包括項目金額、投標公司、時間節點、合同期限等關鍵數據。相關信息隨后被導入數據庫,并通過統計模型和異常檢測算法加以分析。
幾類異常信息成為算法重點監控的對象。
例如,如果若某公司在短時間內高頻集中中標,且同一批競爭者屢次失敗,可能指向“內定”黑幕的存在。
如果某一項目報價遠超同類項目平均值(例如一個普通公園翻修價格高出5倍),則可能存在價格操控。
如果招標時間窗口過短,僅特定公司能夠滿足響應條件,極可能是“量身定制”的偽競標。
憑借這套算法工具,丹能夠精確揭示布加勒斯特公共建設項目中的腐敗操作。他將異常數據及其邏輯推演過程公開,直接提交至媒體和國家審計機關,迫使后者介入調查。
來自小城的丹,用數學家的方式,重新定義了政治的可能性。
5.長路漫漫
2025年5月4日,羅馬尼亞總統大選展開,總統之位的角逐者,一個是丹,一個是極右翼政客喬治·西蒙(George Simion)。
經歷兩輪選舉后,丹以53.6%對46.4%的優勢贏得了大選。和他的精神盟友一樣,西蒙隨機宣布存在大規模選舉舞弊,并指控法國、摩爾多瓦等國介入了大選,只不過,西蒙的抗議并未掀起太大的風浪。
這個從小城拼殺出來的數學家,終于實現了二十年來的夙愿,成為一國總統。
丹的任務仍然艱巨,羅馬尼亞至今仍是歐洲最貧困,貧富最懸殊,腐敗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它的人口從1990年的2320萬萎縮到今天的1900萬,經濟持續低迷,反倒是色情行業獲得了長足發展。
或許,我們可以顛倒他十幾年前的設問:
“一個正直的數學家,能夠改善一個身陷爛泥的國家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