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美貿易談判,有一個真問題,也有一個假議題。
先說美方最新動作。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接受CNBC采訪時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設定一個重要的期限:8月1日。如果在這之前沒有談成,美國將會實施新一輪高關稅。但他話說得很直白,美國更看重協議的“質量”,而不是時間。說白了就是:寧可不簽,也不吃虧。甚至還放話說,關稅提高可以給別的國家施壓,逼他們讓步。
當主持人問,如果8月1日沒談成,期限會不會延長?貝森特說,要看特朗普心情。意思就是沒劇本,總統說了算。談到中國,貝森特語氣突然轉柔。他說,中美貿易情況其實不差,現在是時候談談下一步了。但他立馬話鋒一轉,提到兩個話題:第一,中國買了伊朗和俄羅斯的石油;第二,中國必須進行重大經濟“再平衡”。這兩個話題,一個是煙霧彈,一個才是真關鍵。
先說假的。美方批中國買俄油,說要加100%關稅。問題是,美國之前已經試過這么干,對中國某些產品加稅甚至高達145%。結果是什么?扛不住了,美方自己先回頭談判了。現在又拋出俄油這一招,很可能只是為了轉移視線。
但第二個話題就不一樣了。貝森特說,中國需要進行“再平衡”。什么意思?就是希望中國少建點工廠,多搞點消費。最好別再跟美國搶制造業,把錢拿去買美國產品,這樣大家都開心,尤其是美國最開心。
這其實不是新說法。貝森特早在5月接受采訪時就提過。他說:“我們需要更多制造業,中國需要更多消費。或許可以一起再平衡。”說白了,美國想讓中國變成一個買買買的市場,而不是出口制造大國。這樣既不搶美國工人的飯碗,又能幫美國企業賺錢。
但中國怎么想呢?彭博社在5月的一篇報道透露,中國官員正在規劃下一版本的“中國制造2025”。這個新版本,可能不會用這個名字,但核心沒變:繼續發展高端制造業,特別是芯片設備等戰略技術。
中國還在準備下一個五年計劃,目標是保持制造業在GDP中的穩定比重。有討論過,要不要設定“消費占比”的具體數字。但最終傾向不設定。因為刺激消費,不是喊口號就能做到的。
所以,美方希望中國多買少做、少競爭多服從;但中國則要繼續把制造能力握在手里。這才是中美之間談判真正的難點。你說中美有沒有合作空間?當然有。但要中國徹底放棄工業、轉向“消費主導”社會,基本沒戲。因為這不是市場行為,而是主權問題。
再來看一個更大的背景。美國不只在敲中國的門。現在,美國正在全世界展開新一輪的關稅壓力。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隨著8月1日這個期限接近,美國的許多盟友也在找備胎。為什么?因為大家都怕了。
美國平均關稅已經從年初的2%飆到15%,這是自二戰以來最高水平。萬一新協議沒談成,還可能繼續往上加。這導致什么后果?很多美國企業也扛不住了。
《華盛頓郵報》指出,歐洲和拉美一些國家,正在加快彼此之間的自貿協定。像歐盟和阿聯酋、瑞士與阿根廷這些組合,都在推自貿協議,目的就是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中國也在抓住這個機會。有一家國際質檢機構就說,第二季度歐洲客戶審核中國供應商的需求增加了5%。但美國買家的訂單下降了24%。這說明什么?說明歐洲想更靠近中國,而美國市場正在邊緣化。
要做出這樣的判斷,并不難。首先,美國這波關稅大戰,短期內是為了逼對手讓步;但長期來看,是在逼盟友離開。其次,中國反而成為維護自由貿易的關鍵角色。未來的全球貿易秩序,可能會出現一個沒有美國的新版本。最后,所謂“中國再平衡”,是中美談判的核心。但這不是中國單方面讓步就能解決的問題。誰都知道,發展制造業,才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根本。
所以接下來,中美還會繼續談。但真正能談得動的,不是關稅本身,而是整個貿易戰背后的結構性矛盾。美國能不能接受一個制造業強、科技自立的中國?這是接下來所有談判的核心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