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縣的桑園里,春蠶啃食桑葉的沙沙聲,與四川芝皇農業車間的機器轟鳴,正在譜寫一首古老而嶄新的田園交響曲。當第一縷晨光掠過桑葉,養蠶戶陳大姐已經開始采摘最嫩的葉片 —— 這些桑葉將喂養出吐絲潔白的春蠶,而修剪下來的桑枝,正被送往不遠處的菌菇車間,開啟另一段旅程。
桑葉的選擇是養蠶的第一道密碼。四川芝皇農業與蠶研所合作培育的 “蜀桑 3 號",葉片比普通品種厚 20%,蛋白質含量高達 28%。“以前養蠶全憑經驗,現在知道三葉一剪,每片葉重不超過 5 克。" 陳大姐捧著剛采的桑葉說,公司技術員教的 “適熟葉采摘法",讓她家春蠶的結繭率提高了 15%。在桑葉預處理車間,新鮮葉片經分揀、清洗、晾干,再按大小分級包裝,確保每張蠶匾的桑葉大小均勻,蠶兒吃得舒心。
蠶室里的 “黑科技" 藏著更多智慧。智能溫控系統將室溫精準控制在 25℃,濕度保持 75%,比傳統蠶室更適合蠶兒生長。墻上的電子屏滾動顯示蠶齡天數和喂食量:一齡蠶每天每匾 8 斤葉,二齡 12 斤,到五齡要增至 40 斤。“以前夜里還得起來看蠶室溫度,現在手機 APP 就能遠程調控。" 陳大姐展示著手機上的監控畫面,蠶兒在恒溫環境里安然蛻皮,眠起整齊得像列隊的士兵。
當蠶兒開始吐絲,桑枝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四川芝皇農業的技術員會準時上門,指導蠶農收集上簇后的蠶沙 —— 這些看似普通的糞便,經晾曬后與桑枝木屑混合,成為培育菌菇的優質輔料。“桑葉喂蠶,蠶沙種菇,一點都不浪費。" 陳大姐算過一筆賬,她家 5 畝桑園,桑葉養蠶年收入 2 萬元,桑枝和蠶沙賣給公司又能得 8000 元,比單純種糧翻了三倍。
絲綢車間里,蠶繭正經歷神奇蛻變。自動繅絲機將蠶繭投入 80℃的熱水,絲線在滾筒上舒展成絲縷,每根生絲的纖度誤差不超過 0.5 旦尼爾。“這些絲能織 6A 級的重磅真絲。" 車間主任撫摸著剛繅出的生絲說,武勝縣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如今依托四川芝皇農業的產業鏈,傳統絲綢有了新活力。展廳里,用桑枝菌菇包裝廢料制成的絲綢禮盒,印著“桑枝成金,絲路綿延" 的字樣,成為政企交流的伴手禮。
最動人的是產業鏈上的共生圖景。桑農李大哥不僅養蠶,還在公司的絲綢體驗館兼職解說:“你看這蠶絲被的標簽,原料來自哪片桑園,用了多少蠶繭,都寫得清清楚楚。" 而他賣桑枝得來的錢,剛給女兒買了臺古箏,琴身蒙著本地出產的絲綢,彈奏時仿佛能聽見桑葉的低語。
在四川芝皇農業的規劃館里,一幅 “全桑產業鏈" 圖格外醒目:桑葉養蠶結繭,繅絲織綢;桑枝培育菌菇,菌渣還田肥桑;蠶沙與桑枝混合種菇,循環往復。“古人說 ' 桑麻遍野,絲綿滿倉 ',我們不過是用現代科技,讓這份古老智慧煥發新生。" 董事長指著圖上的循環箭頭說。
如今,武勝縣的桑園連成片,養蠶大棚與菌菇車間相映成趣,絲綢體驗館里的織機聲與電商直播間的介紹聲交織。當桑枝菌菇通過中歐班列走向世界,當本地絲綢出現在國際時裝周,四川芝皇農業正在書寫新的 “桑間絲路"—— 這里有桑葉的清香,有蠶兒的絲語,更有鄉村振興的蓬勃脈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