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宇
只會講漢語如何給只能聽懂朝鮮語的老人普法?兩戶人家劍拔弩張,是打感情牌還是使出威懾力?這些問題的破局,得益于一對“法律明白人”夫妻的相扶相知。一來一回間,丈夫的難題化作妻子的考題,妻子的妙計鑄成丈夫的利器,這份獨特的法式浪漫正丈量著法治星火的傳遞軌跡。
李國鑫是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二界溝街道中央屯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他負責的社區里住有許多朝鮮族老人,語言不通成了普法工作的最大障礙。“我講的是普通話,但部分老人們只能聽懂朝鮮語。”李國鑫無奈地說。妻子夏儷得知丈夫的困擾后,她靈機一動:“老鄉們聽不懂,那就找朝鮮語民法典當教材,再請雙語志愿者當翻譯。”三天后,一場漢鮮雙語對照的財產繼承法講座在社區開講,獲得了極為顯著的成效。
而在北窯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的夏儷也遇到了棘手的問題。兩戶村民因土地補貼鬧得不可開交,調解陷入僵局。李國鑫得知后,建議她“法理+鄉情”雙管齊下:“如果當事人愛耍橫,就得用法律權威震懾;反之,則要用情感感化。”夏儷采納了丈夫的建議,五次登門講政策,三次視頻打感情牌,最終成功化解矛盾,讓這場糾紛以溫情收場。
此外,夫妻二人還創新普法形式李國鑫將民法典編成朝鮮族三句半,重陽節時長鼓舞伴著繼承法條款飛進老人心坎;夏儷則把防詐知識印上乒乓球拍,在法治廣場開展“嘮嗑式普法”。如此形式多樣的普法活動,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識。
這對夫妻用最樸素的智慧證明:基層普法,是深夜探討的頭腦風暴,是微信轉賬時的法理人情,更是兩盞各自點亮卻彼此映照的燈。在法治的田野上,他們讓冷峻的條文生出溫暖的翅膀——原來最動人的普法,還可以始于這樣的對話——一對夫妻社區村落的“法式”浪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