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22:18,東北大學發布官方通報:
當日16:52,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2021級本科生張某(男,22歲)在沈撫校區選礦實驗中心進行暑期科研訓練時,意外跌落2號浮選機槽體,被高濃度礦漿淹沒。駐場師生立即關停設備、排空槽體并實施心肺復蘇,120于17:25到場后確認已無生命體征。經公安、應急、教育三方聯合勘驗,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定性為生產安全責任事故。
一、現場還原:短短30秒,礦漿沒過頭頂
浮選槽直徑3.5 m、深2.8 m,事故時處于滿負荷運行狀態,礦漿濃度42%、比重約1.45。監控顯示:
- 16:51:38 張某俯身調整取樣勺,腳底踩空;
- 16:51:55 人完全沒入礦漿,槽面劇烈翻涌;
- 16:52:20 附近研究生按下急停,排漿閥開啟;
- 16:58 槽體排空,人已沉底,口鼻、呼吸道全部被礦粉堵塞。
校醫院病歷載明:窒息性死亡,無外傷,符合“高比重流體瞬間淹沒導致無法自主上浮”特征。
二、礦漿為何“吃人”?四大隱患曝光
- 防護缺失:槽體僅設0.9 m低矮護欄,無蓋板、無防墜網;
- 操作違規:學生單人夜間實驗,無導師全程陪同;
- 培訓空洞:暑期進場僅做線上安全考試,未進行實地演練;
- 設備老舊:浮選機電機裸露,現場噪音85 dB,溝通困難。
應急管理局技術專家指出:“42%濃度的銅鉛礦漿黏度接近稀水泥,人一旦掉入,浮力驟減,3秒內即可沒過頭頂。”
三、連夜整改:全面停機、封條、追責
- 即日起關停沈撫校區全部選礦實驗系統,貼封條、斷電、清空物料;
- 48小時內完成校園實驗室拉網式排查,重點檢查高空、臨邊、深槽、高溫高壓四類點位;
- 啟動事故調查專班,由省教育廳、應急管理廳、省公安廳聯合進駐,10日內提交調查報告;
- 校黨委對資土學院分管副院長、實驗中心主任予以停職,并接受紀委審查;
- 成立家屬善后工作組,一對一心理疏導及法律援助同步展開。
四、給所有高校實驗室的警鐘
2024年以來,教育部通報的17起高校實驗室傷亡事故中,7成發生在暑期、寒假科研訓練階段,主要原因為“學生疲勞操作+導師缺位+設備帶故障運行”。
東北大學在通報最后寫下八個大字:
“生命高于論文,安全先于科研。”
愿逝者安息,更愿痛定思痛后的整改不再只是文件和口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