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以來,社交平臺陸續出現“被蟲子咬一口,3 小時高燒 40℃”“全身紅疹、醬油尿”的帖子。中國疾控中心 24 日晚發布通報:
一、確認“毒蟲”身份
- 元兇:褐邊斑虻(俗稱“牛虻”)+ 紅頭恙螨 + 熱帶火蟻,三者同步向北擴散;
- 擴散速度:褐邊斑虻 6 月尚在長江沿線,7 月已突破黃河,最北記錄出現在河北滄州;
- 毒力升級:基因測序顯示今年毒虻攜帶“溶血毒素”基因型比例較去年提高 2.7 倍。
二、臨床表現“三連擊”
① 30 分鐘內:刀割樣疼痛 + 局部蒼白色水皰;
② 2–4 小時:突發 39–41℃ 高熱、寒戰;
③ 24–48 小時:CK(肌酸激酶)飆升 >5000 U/L,出現醬油色尿液(橫紋肌溶解),嚴重者急性腎衰。
北京友誼醫院急診科主任李侗曾提醒:“6 月以來已收治 31 例重癥,其中 4 例進 ICU,最快一例 10 小時出現多器官衰竭。”
三、為什么今年“蟲災”更猛?
- 氣候:6–7 月江淮流域降雨量 +25%,濕熱環境利于幼蟲繁殖;
- 遷徙:北方多地新建濕地公園,候鳥攜帶恙螨北遷;
- 抗性:常規殺蟲劑氯氟氰菊酯對毒虻擊倒率已降至 42%。
四、防蟲 5 件套(疾控中心最新版)
① 外出穿淺色、光滑面料長褲 + 高幫襪,袖口扎緊;
② 含 DEET ≥20% 或派卡瑞丁的驅蚊液,每 3 小時補涂一次;
③ 草坪、灌木叢先噴 0.5% 高效氯氰菊酯滯留劑(持效 7 天);
④ 回家后 2 小時內熱水洗澡 + 重點搓洗腋下/腹股溝,可沖掉 80% 恙螨;
⑤ 寵物:狗貓體表發現紅點立即使用非潑羅尼滴劑,避免成為“毒蟲搬運工”。
五、一旦被咬,牢記“黃金 4 小時”
- 立即拔出殘留毒刺(用硬卡片刮除,勿手捏);
- 流動水 + 肥皂沖洗 ≥5 分鐘;
- 冰袋間斷冷敷 15 min×3 次,減輕毒素擴散;
- 出現發熱、醬油尿 → 直送大醫院急診,驗血 CK、尿肌紅蛋白,必要時血液凈化。
? 切勿自行切開傷口、敷草藥,會加速感染。
六、擴散提醒
- 學校/社區:本周內統一對綠化帶噴灑低毒殺蟲劑;
- 出差旅游:京津冀、山東、河南段高鐵沿線已增設滅蟲燈,候車時遠離草坪;
- 轉發:把本文推送到家人群、公司群,尤其提醒老人孩子。
毒蟲北上,防大于治。你的一次轉發,可能讓別人少進一次 IC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