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一則“新車登記6個月內禁止轉為二手”的傳聞引發全網關注。有車主擔心“買錯車退不了”,也有行業人士點贊“終于要整頓亂象了”。然而僅過了一天,最初發布消息的《汽車縱橫》即發布更正,稱“政策表述不準確”:6個月禁轉并非工信部擬推新規,而是一場誤讀烏龍。
傳聞落幕,爭議猶在。因為即便沒有所謂“限轉新規”,零公里二手車本身,也早已成為懸在行業上空的灰色剪影。它擠壓新車利潤空間,擾亂價格體系,傷害消費者權益,也撕裂了車企和經銷商之間的隱形默契。
在這場尚未被制度完全收編的秩序縫隙中,黃牛、渠道、終端用戶各取所需,而代價,卻是整個行業的信用透支。
多方合謀:誰在制造“零公里”?
“零公里二手車”這個名詞并不新鮮。它的定義甚至不復雜:一輛剛從工廠出來的車,尚未被個人使用,卻因為已上牌照、完成注冊,被迫在法律意義上歸入“二手車”之列。無論是4S店沖量上牌的“包牌車”,還是直營品牌退單后轉手的“展車”,只要完成首次登記,即便行駛里程仍是“0公里”,都不再是“新車”。
推動這一現象形成的,是整車廠、經銷商、黃牛中間商乃至部分直營品牌的“共識性沉默”。
在強指標、強KPI的時代,“沖量”成為許多車企追求銷量榮譽與股東信心的重要抓手。而上牌數、上險量這些“硬指標”,遠比實際交付更好統計。于是,4S店“提前上牌”成為潛規則,甚至發展出“包牌包稅車”等產品,通過虛擬交易掩蓋真實庫存。
一些直營模式品牌則以“退訂車”之名,先把車輛注冊掛賬、沖進銷量,再由黃牛或二手車商接盤轉賣,從而在不破壞官方定價體系的前提下,處理積壓資源。
而黃牛們也樂在其中。他們低價批量吃進“準新車”,再在二手車市場高價出售——因為這類車輛“比新車便宜、比二手車新”,消費者一時難辨真偽,往往心甘情愿買單。一套牌照,一道轉手,一個溢價空間就此誕生。
銷量幻象的代價:哪吒汽車的“反向樣本”
這種操作模式短期內緩解了企業庫存壓力,也讓黃牛和中間商得利,但從行業長周期看,其副作用正在加速蔓延。
最直接的,是價格體系被侵蝕。車企為了維護品牌價值與價格控制,往往在公開渠道維持“穩定售價”;但線下卻因“資源車”泛濫而形成隱形折扣,使真正的終端消費者成為“冤大頭”。許多通過正規渠道全價購車的用戶,可能幾天后就在二手市場看到“比自己便宜兩萬的同款準新車”,這種心理落差一旦形成,對品牌信任的傷害遠比銷量滑坡更難修復;更嚴重的,是對用戶權益的系統性漠視。買到“零公里二手車”的消費者,同樣面臨維權難度大、售后政策空轉、首任權益落空等問題。
這種制度與商業模型的扭曲,最終也將反噬車企自身。哪吒汽車的案例是警示性的典型。
據路透社披露,哪吒在2023年初至2024年一季度之間,通過“提前投保”的方式虛構了超過6萬輛的“交付”,占其同期銷量一半以上。這些車多數并未真正進入市場,而是被提前上險、完成虛假注冊,成為紙面銷量的工具。
銷售端早已形成固定操作鏈條:哪吒總部將保險憑證分發給經銷商,待找到實際買家后再補開發票、完成二次過戶。甚至有經銷商坦言,這是為了獲取當年年底即將終止的新能源汽車補貼,而總部的反饋只有一句話:“別人都這么干”。
這套操作最終導致的后果已顯現:哪吒2025年一季度銷量僅剩1215輛,母公司合眾新能源在今年6月被法院裁定破產。銷量虛高掩蓋不了產品力乏力和體系崩壞的現實,當泡沫破裂,一切都顯得無處遁形。
制度空白:沒有禁令,也缺乏規則
車企、經銷商、消費者,看似三贏,實則三輸。這也是為什么“6個月禁轉”的傳聞,雖然被證實為烏龍,卻能引發行業如此強烈的情緒反應。它觸碰到一個尷尬事實:在當前監管體系下,零公里二手車并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也缺乏有效的流通規范。
目前,車輛一旦完成初始登記,即被視作二手車,無論其真實使用情況。這一標準看似客觀,卻為灰色操作打開了口子。在這一框架下,只要車企、經銷商配合默契,就能實現“掛新賣舊”的操作而不違法。
這種漏洞長期存在,實際上正在不斷拉低整個汽車流通領域的信用水平。即便平臺和機構一再呼吁建立“車輛信用體系”“全生命周期管理”,但只要“合法上牌”可以成為套利工具,行業信用就難以自我修復。
對于真正的二手車商而言,這類零公里車也構成不正當競爭。原本依靠真實收車、檢測、質保建立起來的市場秩序,難以與這些“帶著新車外殼的滯銷車”抗衡,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而從長期視角看,消費者在一次次的權益受損與“信任落空”中對品牌失望,才是最致命的隱患。誰還會愿意為一個可能“先被上過牌”的“新車”付出全價?
結語
即便“新規”是烏龍,“零公里二手車”的日子應該也不長了——可以說,“6個月禁轉”雖是假消息,但行業對規則的渴望卻是真實的。它讓所有人意識到,這并不只是“銷量注水”這么簡單,而是一整套體系中的漏洞與失序。
也許短期內我們無法依靠一紙禁令徹底扭轉灰色交易鏈條,但至少應推動這些事:明確“準新車”的定義與流通規則,為此類車輛設立獨立的銷售與保障機制;從制度和輿論兩端倒逼車企正視渠道管理與庫存出清問題,不能再以“繞后門”的方式處理庫存。
零公里二手車不是個別現象,而是集市場競爭、信用規則、監管缺位于一身的縮影。當一場烏龍掀起如此強烈反應,“零公里二手車”應該被畫上句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